为梁草奏枉忠臣,李固夤缘遂杀身。
南郡何须施绛怅,应无面目见时人。
为梁草奏枉忠臣,李固夤缘遂杀身。
南郡何须施绛怅,应无面目见时人。
注释:
- 为梁草奏枉忠臣:向朝廷上奏章,为被冤枉的忠臣辩护。
- 李固夤缘遂杀身:因为依附权贵而最终被杀。
- 南郡何须施绛怅:在南郡(古地名,今湖北荆州一带)何必要施加红脸,即指没有必要做给世人看。
- 应无面目见时人:应该没有面目去见当时的人们。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葛胜仲的作品《读史八首》中的一首,通过描写历史上的人物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对人物命运的同情。
诗中“为梁草奏枉忠臣”一句,描绘了一位忠诚的大臣因上书直言而被诬陷,最终导致自己被杀的历史悲剧。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李固夤缘遂杀身”,这里的“李固”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而“夤缘”则表示依附或攀附他人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这句诗表明,即使是那些看似有权有势的人,也可能因为不择手段而最终遭到失败和惩罚。
“南郡何须施绛怅”,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即在一个地方(南郡)没必要过分表现自己的红色面庞。这里的“绛怅”可能是指穿着红色的衣物或者脸上涂着红胭脂,但这里更可能是一种象征,暗示了一种低调、内敛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因为它避免了不必要的纷争和争斗。
“应无面目见时人”一句,则是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感慨。他认为,如果这些历史人物没有做出什么值得后人称道的事情,那么他们的存在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一种批判态度,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历史事件的一种理解。
这首诗通过描写历史人物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