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蝉鸣中夜,木叶凝无风。
襟苎不加带,犹如被蒙茸。
三庚信可畏,一扇曾何功。
安得解民愠,苍梧理古桐。

【注释】

渴蝉鸣中夜:热天夜晚,渴蝉在鸣叫。

木叶凝无风:树木的叶子凝聚着没有一丝风。

襟苎不加带:衣襟、袖子不加带子。

犹如被蒙茸:就好像披着厚厚的草垫子一样。

三庚信可畏:过了第三个庚日就可怕了。

一扇曾何功:一扇门有什么用处呢?

安得解民愠:怎样才能解除百姓心中的怨气?

苍梧理古桐:去苍梧(今属广西)砍伐一棵古桐树。

【赏析】

此诗是作者为解除百姓的怨气而作。全诗以景起,以情结,中间写景抒情,夹杂议论,结构完整严密而又浑然一体,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诗。

“暑夜”一诗,开头四句即描绘出一幅深山幽静、夏夜清凉的景象。“渴蝉鸣中夜”,炎热的夏天,深夜里,口渴的蝉在不停地叫唤,这是很自然的。可是诗人却用一个“渴”字,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清幽的境界中去。“木叶凝无风”,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环境。夏日的山林,虽然炎热难耐,但是树木繁茂,枝叶扶疏,因此也就不会觉得风的吹拂。“襟苎不加带”,这是对人物的刻画。诗人穿着宽大的衣服,所以不系带子,任凭风吹雨打都无所谓。最后一句“犹如被蒙茸”是说,诗人的衣衫就像被草木所覆盖,与前面的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宁静的意境。这四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恬淡宁静的人生态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诗人由写景转入抒情。“三庚信可畏,一扇曾何功?”诗人感叹,到了第三个庚日,天气就会变得非常可怕;而一扇门又有什么作用呢?这里,诗人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不满。“三庚”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三个日子,古人认为这一天阳气最盛,阴气开始萌动,万物皆受其害。“信可畏”就是表示担忧和恐惧。“曾何功”则表示怀疑,认为一扇门又能做什么呢?这里的“曾”是哪里的意思,可能是通假字,通“怎”。

“安得解民愠,苍梧理古桐。”这是诗人的结尾之笔。他想通过治理苍梧(今属广西)的古桐树来化解百姓心中的怨气。这里的“解民愠”是解民怨的意思,“苍梧理古桐”则是指到苍梧砍伐一棵古桐树。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清新淡远,情感真挚深沉。它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政治上的腐败黑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向往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