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束箭流,北注据牛弩。
凌高驻翠华,舟师耀威武。
当时侍帷幄,谁复徵往古。
虞舜有苗征,端为两阶舞。

【注释】

天门:山名,在安徽省当涂北。束箭:指长江入海处。牛弩:指大江入海处。翠华:皇帝仪仗中以鸟羽装饰的车驾。据《汉书·武帝纪》,汉武帝曾“东巡海上,至自会稽祭大鱼,因登槥山望海,曰:“后世常言 有虞氏始为牛,夏后氏始乘马,此其效也。”端为:即“端为二”的倒文,犹言“端以为”,是说舜帝对苗民的征伐是为了维护统治。两阶舞:相传舜帝时,南蛮三苗不服,舜帝征之。《淮南子·修务训》载:“舜南游于江涛,崩泪沾襟,乃作《南风歌》曰:‘南到寿春兮,东到阳谷。舟车所至兮,人力所通。虽有扬波汹涌兮,乘风横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任历阳(今安徽和县)令时,在历山湖边游览,并写下的一组诗。诗人通过对历山湖景色的描绘,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

首联“天门束箭流,北注据牛弩。”开篇便写水势浩大的长江,由天门山流出,直奔牛渚矶,然后注入大海。牛扼矶,又名牛渚矶,即现在的采石矶。这一句既写出了长江之水的气势,又写出了牛扼矶的险要。牛扼矶位于牛渚矶上,这里地势高峻,视野开阔,可以远观长江的雄伟景象。诗人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只见江水奔腾而来,犹如一支利箭直刺云天,然后又注入茫茫大海。这一壮观的景象,使诗人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和征服欲。然而诗人并没有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脚下的大地。他站在高处俯瞰,只见一片绿意盎然的草地,如同绿色的海洋。这片草地是长江两岸人民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诗人在这里感叹道:“凌高驻翠华,舟师耀威武。”意思是说站在高处俯瞰大地,只见一片绿色覆盖着大地。这里的“驻”字写出了诗人驻足观望的情态;“翠华”指的是青绿色的华盖或车辇上的翠羽装饰;“耀威武”则是指船上将士们威武雄壮的军容。这些词语都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大地的热爱之情。

颔联“当时侍帷幄,谁复徵往古。”颈联“虞舜有苗征,端为两阶舞。”尾联“端为两阶舞,谁复徵往古。”尾联紧承前句,进一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古代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感慨。虞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明君,他曾用仁德感化了三苗等部族,使他们归顺朝廷。而“两阶舞”则是形容舞蹈动作优美、轻盈、舒展的样子。诗人用这一典故暗指自己虽然有着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质,却得不到重用和赏识,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孤独和冷落的痛苦。这种痛苦使得诗人深感无奈,因此发出了“端为两阶舞,谁复徵往古?”的感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这首诗通过对历山湖美景的描绘,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手法,将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效果。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