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梯险峻出瑶台,游者多从半路回。
天宝洞中如不到,西山元似不曾来。
【注释】
天宝:即玉帝。瑶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半路:半山腰。西山:这里指庐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天宝洞时所作。全诗以夸张的笔法写天宝洞的高耸险峻,以及游览者对它的恐惧心理。
首句“层梯险峻出瑶台”,把天宝洞比作仙家所居之处,突出其高耸险峻的特点。“层梯”,形容天宝洞层层叠叠,曲折幽深。“险峻”写出了洞壁陡峭,难以攀登。“出瑶台”则进一步强调了天宝洞的神奇莫测。“瑶台”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天宝洞,既突出了洞的神秘,又暗示了它的高耸险峻。
第二句“游者多从半路回”,是对游者心理状态的描写。“从半路回”,意味着许多游者因畏惧而不敢深入探险。“从半路回”,不仅写出了天宝洞的险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神仙传说的恐惧和迷信。这一句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天宝洞这一神秘之地。
最后一句“天宝洞中如不到,西山元似不曾来”,则是诗人的感慨之语。在这里,“天宝洞”和“西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天宝洞中如不到”,意味着只有亲自去探险,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奥秘和美丽。“天宝洞”和“西山区”,都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到达,所以诗人感慨地说:“如不到”。而“西山元似不曾来”,则是指庐山本身并没有那么神秘莫测。这两句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天宝洞和庐山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天宝洞的描绘和对游者的心理状态的反映,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心态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