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角咿呜到枕边,边情似向曲中传。
梅花三弄月将晚,榆塞一声霜满天。
织锦佳人应有恨,枕戈老将想无眠。
争如二月春风市,卖酒楼头听管弦。
闻角
谯角咿呜到枕边,边情似向曲中传。
梅花三弄月将晚,榆塞一声霜满天。
织锦佳人应有恨,枕戈老将想无眠。
争如二月春风市,卖酒楼头听管弦。
注释
诗一:谯(qiáo)角咿呜到枕边,边情似向曲中传。
- 谯角:古代建筑上的一种装饰音钟,声音悠扬。
- 咿呜:形容声音细微而持续。
- 边情:指边关的战事与情感。
- 曲中传:如同音乐般流传开来。
诗二:梅花三弄月将晚,榆塞一声霜满天。
- 梅花三弄:形容笛声优美,仿佛梅花在风中摇曳。
- 月将晚:月亮快要落下,暗示时间已晚。
- 榆塞:古地名,此处借指边关。
- 霜满天:霜气弥漫天空,寒冷之景。
诗三:织锦佳人应有恨,枕戈老将想无眠。
- 织锦佳人:美丽的女子,常用以形容女性的美丽和哀怨。
- 应有恨:因思念或担忧而产生怨恨。
- 枕戈老将:长期戍守边关的老战士。
- 想无眠:因心事重重难以入睡。
诗四:争如二月春风市,卖酒楼头听管弦。
- 争如:比较之意,这里表示不如。
- 二月春风:春天温暖的气候。
- 卖酒楼头:酒馆的门前,常用于社交场合。
- 听管弦:听到管乐和弦乐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以“闻角”为题,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态,表达了对边疆战事的忧虑与思乡之情。
首句“谯角咿呜到枕边,边情似向曲中传。”以谯角的悠扬声音作为背景,形象地勾勒出边疆边关的宁静与寂寞。角声似乎穿透了寂静的夜空,传达到了诗人的枕边,使得边关的情感仿佛被这曲声所传递。这种表达方式既营造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又增添了几分哀愁与无奈。
第二句“梅花三弄月将晚,榆塞一声霜满天。”则通过梅花和霜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边关的寒冷和孤寂氛围。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但在这里却因为霜气的降临而显得更加凄凉。榆塞的霜声更是让人联想到边关将士艰苦的生活和孤独的坚守。这种对比和衬托,不仅突出了边关的恶劣环境,也表达了对将士们辛勤付出的深深敬意。
第三、四句“织锦佳人应有恨,枕戈老将想无眠。”则是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与同情。织锦佳人因战争而怀恨,老将军因思念家乡而夜不能寐。这种对比,既体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渴望。这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也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末句“争如二月春风市,卖酒楼头听管弦。”则是以对比的方式结束全诗。春风和煦,万物复苏,而边关却依旧寒冷孤独。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诗人对战争的反思更加深刻。通过卖酒楼头的情境,表达了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珍视。这种结尾,既富有哲理性,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边疆边关的荒凉与悲凉,以及将士们的艰辛与牺牲。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