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已春深,白发萧疏忽满簪。
萍梗一生孤客恨,松楸千里故乡心。
浸花窗下分红影,插柳檐前借绿阴。
幸有故人同笑语,不妨沽酒共清吟。

注释

  1. 清明: 指清明节,中国的传统节日,用于纪念先人。
  2. 时节已春深:表明时间已经过了春天的一半。
  3. 白发萧疏忽满簪:形容年老的人头发稀疏,发簪都掉落了。
  4. 萍梗一生孤客恨:像浮萍和梗子一样漂泊无依,表达了一个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
  5. 松楸(qiu):指墓地或墓碑,常用来象征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6. 浸花窗下分红影,插柳檐前借绿阴: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画面,窗边有花朵映衬,檐下有柳树成荫。
  7. 幸有故人同笑语,不妨沽酒共清吟:表示幸运的是还有老朋友可以一起欢笑交流,不必拘泥于形式饮酒吟诗。

译文

清明时节已过了春天的一半,满头白发让我显得更加疏离,就像失落的发簪一般。像我这样的浮萍般的生命注定是孤独的,心中充满了故乡的眷恋。
窗下红花映衬着窗外的风景,檐前垂柳为行人提供了阴凉。有幸有旧友与我共同欢笑,我们可以畅所欲言无需拘谨。何不举杯共饮,以诗歌为媒表达我们的情怀。

赏析

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节里的心情变化。首句“清明时节已春深”,便点明了时令,并引出后文对于季节变迁的感受。接着,“白发萧疏忽满簪”,诗人以白发和落发之景喻己,表现了一种时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萍梗一生孤客恨”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的情感,如同漂浮不定的浮萍和无助的梗子,象征着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四处漂泊、无人理解的状态。这种孤独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孤单,更是心灵深处的寂寞和渴望归属的情绪。

诗的最后一句“幸有故人同笑语,不妨沽酒共清吟”却带来了一丝温暖和欣慰。这一句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在逆境中相互扶持的力量。通过共同欢笑和畅谈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对友情的珍视。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亲情和友情的一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