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年深草树荒,石人石马卧斜阳。
争如湖上逋仙冢,诗骨埋云万古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赏析”,即对诗的内容、语言、结构、意境等进行分析评价。考生答题时先答诗句本身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最后再分析其艺术效果和思想情感,并注意分析诗句的炼字、用典等。
西山韩太师坟
古墓年深草树荒,石人石马卧斜阳。
争如湖上逋仙冢,诗骨埋云万古香。
注释:①古墓:指韩琦墓。苏轼《韩魏公庙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古之立大事”即指建功立业。②争:哪堪。③逋仙:指晋代名臣谢安。谢安隐居会稽东山,后人称其为“东山居士”“谢安石”。④万古香:指遗臭万年。
译文:
古墓年深草树荒芜,石人石马卧斜阳。
哪比得上湖边的谢安石坟墓,他的诗骨埋在云中,万古芳香。
赏析:
首句点明墓地所在,以“古墓”总领下文,交代了墓地的年代久远,环境荒凉。第二句写墓地荒凉景象,与第一句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墓地的凄凉。第三句以反问的语气指出,与其在这样荒凉的地方,不如在湖边有谢安石那样的名士隐逸,他们的诗作将流芳百世,永存于世。第四句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认为谢安石的诗作将永远传唱于世间,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这两句运用反问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名士的崇敬之情。
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当时苏轼心情抑郁,常去游历黄州的山水名胜,写下了许多咏物抒情的小诗。此诗就是其中一首。首联从墓地的环境入手,描绘了墓地荒凉的景象,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颔联由景入情,抒发了自己对于名士隐逸之地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于自己被贬的无奈之感;颈联则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认为名士的诗作将永垂不朽;尾联则再次抒发了自己对于名士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己命运的哀叹。全诗情感深沉,语言流畅,意境高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抒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