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外梧桐叶叶风,楼头过雁砌边蛩。
隔窗砧杵敲残月,唤起乡愁归兴浓。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秋声”意思是:听到秋风的声音,感到了凄凉。

“庭外梧桐叶叶风”,“庭外”二字,点明地点;“梧桐叶叶风”,写秋风萧瑟,梧桐树叶随风摇曳;“叶叶风”三字,既写出了秋风之劲,又写出了落叶之多,表现出一种凄清的气氛。秋风飒飒,落叶纷纷,这景象很容易使人想起古人所说的“悲哉秋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离骚》),“悲哉秋兮!时至则肃,凉风至矣”(《九歌·湘夫人》)等等,所以,这里所描绘的“庭外梧桐叶叶风”的景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九辩》里“悲哉此秋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句子。因此,诗人在描写这一景象的时候,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悲秋之情。

“过雁砌边蛩”,意思是:从楼头飞过的大雁,在古砖铺成的台阶上筑巢栖息;蟋蟀在屋檐下发出哀鸣。

过雁和蟋蟀都是秋天的象征,“过雁”“蛩”都暗示出秋天已深。“过雁砌边”,点明地点,表明大雁是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南飞,因为此时南方的天气已经温暖,正是大雁南飞的最好时机。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大雁南飞的描写上,而是接着写到“砌边蛩”。“砌边”二字,说明蟋蟀是筑巢于台阶之上,它发出的鸣叫声,就是人们常说的“寒蝉鸣”,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蟋蟀之音”。这里的“过雁”,是指大雁南飞。“砌边”,指的是台阶上的砖缝。“过雁”“蛩”,都是秋天的象征。“砌边蛩”一句,不仅交代了“秋声”的来源,而且把时间定在了秋天。

“隔窗砧杵敲残月,唤起乡愁归兴浓”,“砧杵”,指捣衣用的石制或木制的棍棒。《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良夜,百兽率舞。”其中“鼓瑟”“吹笙”二句,就用了“鼓瑟”、“吹笙”的典故。“杵”,捣衣用的棍子。“砧杵”,泛指捣衣用具。捣衣是为了把衣服捣得结实些。“敲残月”三字,不仅写出了月亮的残缺不全,而且表明捣衣的人直到深夜还未停止。“唤起乡愁归兴浓”,这句中的“乡愁”和“归兴”两个词语,是全诗的关键。“乡愁”一词,既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是对自己不能回家的惆怅之情。“归兴浓”三字,则表现了诗人因听到“秋声”而勾起的思乡之情。两句一前一后,一扬一抑,相映成趣,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关切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秋声的诗作,其艺术构思新颖别致,值得细细吟味。首句“庭外梧桐叶叶风”,紧扣题目“秋声”二字,为写景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次句“过雁砌边蛩”,承上启下,由听觉转入视觉。过雁是大雁,砌边是台阶,而蛩则是蟋蟀,这些都是秋天的特征物事。“砌”者砖砌之阶,“过雁”是大雁南飞,“蛩”是蟋蟀鸣叫,这些特征物事都是秋天的特征物事。这样写,不仅使景物显得更加生动具体,而且为下文进一步抒写自己的情感作了很好的过渡。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由听觉转入视觉:“隔窗砧杵敲残月,唤起乡愁归兴浓。”砧杵是捣衣的工具,用来捣衣的往往是妇女,所以这里的砧杵又暗指捣衣的那位少妇。捣衣之声,是那样清晰可闻。她敲打着残月般的砧杵,似乎在催促着什么。那声音,是多么地令人心碎。同时,那声音也是那么地令人动情,仿佛能唤醒人的乡愁和归兴。这几句诗虽然写得十分简洁,但却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写的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秋声(即砧杵声)。然而作者却别开生面,没有像一般作品那样单纯地写秋声本身,而是通过秋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使得这首作品有了更深的意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