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巴山里,寒砧楚户边。

上人名籍籍,刺史札翩翩。

世有羞儒服,吾方厌俗缘。

更须求愈辈,章句待磨研。

诗句释义

  1. 故国巴山里: 指的是诗人的故乡位于巴山之中。巴山,可能指四川的山脉,如大巴山等,是诗人的家乡。

  2. 寒砧楚户边: 寒砧,是一种敲击声,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楚户,指的是楚国的住宅区。此句描绘了夜晚在楚国居民区的寒砧声中,诗人独自思念家乡的景象。

  3. 上人名籍籍,刺史札翩翩: 上人,通常指高僧或学者;籍籍,形容名声响亮,有地位;刺史,是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称呼;札翩翩,形容文雅从容。这句话描述了当地高僧和官员们的名字都十分响亮,且举止文雅。

  4. 世有羞儒服,吾方厌俗缘: 世,这里指的是世人;羞儒服,意味着不喜欢穿着传统儒家服装,可能因为觉得这种装束不符合自己的个性或审美;厌俗缘,表示厌倦世俗的生活方式。

  5. 更须求愈辈,章句待磨研: 更,表示更加;愈辈,指学识渊博的人;章句,是指文章的词句;待磨研,表示需要不断磨砺和研究,提高学问水平。这句话表明诗人认为还需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通过不断地琢磨文字来提升自己。

译文

我的故乡坐落在巴山里,夜晚传来寒砧声在楚国的居民区回荡。那些名声响亮的高僧和官员们,都是举止文雅之人。虽然我不喜欢传统的儒服,但我也厌倦了世俗的生活。因此,我更加渴望向有学问的人学习,通过不断的琢磨和研磨,提升自己的学问和修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家乡、对世俗生活的深刻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儒服的不屑和对知识的追求。诗中的“寒砧楚户边”和“更须求愈辈”,都体现了诗人对于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知识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