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亭前粉雉明,百栏桥上竹枝横。
荒荒白日春将晚,渺渺黄冈草未生。
独客更无杨柳伴,远村时见李花惊。
白碑南路翻堪意,不恨冲泥踏水行。

《二十二日入荆门界》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荆门界的旅途中所见所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第1句:“四望亭前粉雉明”,描述的是四望亭前的景象,粉雉即彩雉,通常用来指代美丽的鸟类。这里的“明”可能意味着明亮或显眼,可能是形容彩雉羽毛的颜色或姿态在阳光下格外引人注目。
  • 第2句:“百栏桥上竹枝横”,百栏桥是一座横跨河流的桥梁,这里用“竹枝横”来形容桥上竹子的状态,可能是竹子生长得十分茂盛,甚至延伸到桥面上。
  • 第3句:“荒荒白日春将晚”,描述了白日逐渐变得暗淡,春天即将结束的情景。这里的“荒荒”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更迭的紧迫感。
  • 第4句:“渺渺黄冈草未生”,描绘了远处的黄冈地区,草还未长起来的情景。这里的“渺渺”强调了距离的遥远和自然的静谧。
  • 第5句:“独客更无杨柳伴”,独自旅行的人没有朋友陪伴,可能感到孤独。这里的“杨柳”常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表达了一种离愁别绪。
  • 第6句:“远村时见李花惊”,远处的村庄里偶尔可以看到李花盛开,引起了作者的注意和惊喜。这里的“李花”可能指的是油菜花,也可能是其他春季常见的花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第7句:“白碑南路翻堪意”,白石雕刻的碑文路让人联想到过往的历史和文化,引发了深思。这里的“翻堪意”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思考。
  • 第8句:“不恨冲泥踏水行”,尽管道路泥泞且行走不便,但并不怨恨,因为这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沿途的风景。这里的“冲泥踏水行”体现了不畏艰难、乐于探索的精神。

《二十二日入荆门界》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诗作。它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述,更是对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进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