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颐大目一髯士,百世庙食祠山宫。
男儿生世不自立,死作饿鬼何时穷。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下面是对每一行的逐句释义:
方颐大目一髯士(第一句)
- 方颐:形容人的面部轮廓方正,大眼有神。
- 大目:形容眼睛很大。
- 一髯士:一个留着长胡子的男子。
百世庙食祠山宫(第二句)
- 百世:指代子孙后代,永远。
- 庙食:指供奉在宗庙中的食物,泛指祭祀。
- 祠山宫:指祀奉于山中的神庙。
男儿生世不自立(第三句)
- 男儿:男子。
- 生世:一生。
- 不自立:无法自立,依赖他人。
死作饿鬼何时穷(第四句)
- 死作:死后变成。
- 饿鬼:佛教术语,指饥饿的鬼魂。
- 何时穷: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注释:
- 第一句描绘了一位面容方正、眼神炯炯有神、留着长胡子的男子形象。
- 第二句表达了他永远受到人们的祭拜,成为祠堂里供人祭祀的对象。
- 第三句感叹的是,男子一生都无法独立自主,只能依赖他人。
- 第四句表达了死后化为饿鬼的痛苦状态,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苦难。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祠山庙中供奉的男子形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生死轮回、人生苦难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同时,诗中的关键词“庙食”、“饿鬼”等,也暗示了佛教文化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于生死、因果等哲学问题的探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