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陵城东窣堵坡,两尖高并下临河。
昔年曾醉邻墙酒,卧听扁舟唱踏歌。

【注释】

  1. 自槜李至毗陵道中:从槜李(今浙江海宁)到毗陵(今江苏常州)。
  2. 晋陵城东窣堵坡:晋陵城东的一座土山。
  3. 两尖高并下临河:这座土山的两个山峰高耸,并齐地向下靠近河边。
  4. 邻墙酒:邻居家的酒。
  5. 扁舟唱踏歌:划船的人用歌声唱歌,是《踏歌词》,一种民间歌曲,以节奏轻快、音调明快而闻名。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1089年(元丰二年),当时诗人任徐州知州,在赴官途中经过晋陵(今江苏常州一带)。诗题中的“自槜李至毗陵”就是从槜李(今浙江海宁)到毗陵(今江苏常州的一段路。
    晋陵城东有座土山,其状如覆斗,上锐下圆,形如蹲坐之马,俗称“马鞍山”。山上林木葱茏,景色十分宜人。作者在诗中提到这座山时,说它“两尖高并下临河”,形容这座土山既高峻又秀丽,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作者对这座山的感情非常深厚,他曾在另一首题为《马鞍山》的诗中写道:“一丘初入万山群,突兀危楼出翠云。谁识此中佳境?游人若过必闻熏。”这里说的正是他游览马鞍山时的感受。
    马鞍山下的一条小河,水碧波清,两岸绿树掩映,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诗人来到马鞍山脚下,站在山脚下的石磴上,仰望着这座土山,心中不禁生出许多感慨。他想起了往昔在马鞍山附近饮酒听歌的情景,那时自己曾经醉倒在邻居的墙边,卧听着划船的人唱起《踏歌词》。
    这首七绝前两句写登山所见,后两句忆昔游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由远及近,步步推进,最后点明主题。
    这首诗的大意是:晋陵城的东边有座土山,它像一只蹲坐着的高脚马,两座峰顶并齐地向下垂向河水。从前我在马鞍山下曾醉倒在邻家的墙壁边,躺着倾听划船人唱起那欢快的《踏歌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