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洗面更焚香,粥罢东窗未肯光。
古语旧传春夜短,漏声新觉五更长。
近来事事都无味,老去波波有底忙。
还忆山居桃李晓,酴醾为枕睡为乡。
诗句释义与译文:
二月十三日谒西庙早起
起床洗漱更焚香,饭后东窗还未亮。
古语旧传春夜短,新觉五更长漏声。
近来事事都无味,老去波波有底忙。
还忆山居桃李晓,酴醾为枕睡为乡。
注释:
- 二月十三日:具体的日子,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或文化事件的日子。
- 起:起床。
- 洗面:洗脸。
- 焚香:点燃香火进行祈祷或祭拜。
- 粥罢:吃完饭。
- 东窗:东方的窗户,此处可能暗指清晨时分。
- 旧传:传统上的说法。
- 春夜短:春天的夜晚通常很短。
- 漏声新觉五更长:因为新添的漏壶声音(计时工具),感觉时间似乎拉长了。
- 事事物物:各种事情。
- 无味:没有趣味。
- 老来:年纪大了。
- 有底忙:到底忙什么。
- 山居:在山林中居住的生活。
- 桃花:这里特指桃花盛开的景象。
- 酴醾:一种花名,也写作“荼蘼”。
- 为:作为。
- 睡为乡:在这里睡觉就像回到了家乡一样。
译文:
早晨起床后我洗面再烧香,
饭刚吃完东窗还没有亮。
古时候人们常说春夜太短,
新添的漏壶让我感觉时间拉长了。
最近我觉得一切都没趣,
老去的人总是觉得忙忙碌碌的无目的。
我怀念那山里的桃李花开,
用酴醾作为枕头,睡觉如同回到家乡。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作者在一个特定的日期——二月十三日——的早晨开始的日常活动。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受,以及对自己年岁增长的感慨。首句直接点明了是早晨,紧接着描述了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洗漱、烧香,然后是吃饭,最后是打开东窗。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但每个动作背后都有其深意,尤其是“未肯光”这个表达,暗示了作者对光明到来的期待和珍惜。
接下来的两句是对季节变化的描写,“古语旧传春夜短,新觉五更长”,表达了春天虽短暂但新的一天却异常漫长。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也可能隐喻了人生中的某些阶段或情感体验,如新旧交替时的复杂心情。
诗的第三句进一步表达了对时间的感知,通过对比“春夜短”和“五更长”,强调了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时间感知的变化。这也许是对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的一种反映,或者是对个人时间感知能力下降的一种自嘲。
第四句转向了作者的感受,“近来事事都无味,老去波波有底忙。”这里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缺乏乐趣和忙碌的无奈感。这可能是对现实生活压力的反映,也可能是对个人精神状态的一种描述。通过这样的表达,诗人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回忆,“还忆山居桃李晓,酴醾为枕睡为乡。”诗人回忆起年轻时在山中的美好生活,那时的生活简朴而宁静,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刻都充满了生机。这里的“酴醾为枕”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享受,更是对心灵归宿的象征,表达了对那种简单、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怀念。整首诗以清新的田园风光开篇,以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收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也展现了他对过去的向往和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