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庐山想此贤,此贤见了失庐山。
胸中书卷云凌乱,身外功名梦等闲。
一点目光牛背上,五弦心在雁行间。
欲吟壮节题崖石,笔挟风霜齿颊寒。
这首诗采用了辘轳体的形式,每句诗的第一个字作为第一行的开头,第二个字作为第二行的开头,依此类推。
下面是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 见了庐山想此贤,此贤见了失庐山。
- “见了庐山”表示作者在看见庐山之后产生了某种感慨或思念。
- “此贤见了失庐山”意味着这位贤人(刘凝之)看到庐山之后感到失落和遗憾。这可能是因为庐山的美丽景色使他感到自己无法与之相比。
- “贤”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刘凝之,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也可能是对贤德之人的赞美。
- 胸中书卷云凌乱,身外功名梦等闲。
- “胸中书卷云凌乱”形容内心的思考和学问如同乱糟糟的云一样。
- “身外功名梦等闲”则表达了对于世俗功名的追求并不放在心上,认为它们像梦境一样虚幻而不真实。
-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名利看淡的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重要性。
- 一点目光牛背上,五弦心在雁行间。
- “一点目光牛背上”形象地描绘了作者专注的眼神,好像他的目光就像牛背上的一点光芒,坚定而明亮。
- “五弦心在雁行间”则是以音乐比喻心境,指内心像五弦琴一样和谐,与自然界中的大雁飞翔形成对比。
- 欲吟壮节题崖石,笔挟风霜齿颊寒。
- “欲吟壮节题崖石”表达了想要表达自己的壮志与节操,决心将这种精神铭刻在岩石上。
- “笔挟风霜齿颊寒”描述了书写时的情景,笔锋带着风霜之气,让作者感到牙齿和脸颊都感到寒冷,这是为了强调写作过程中的艰辛和毅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和其贤人的描写,以及内心世界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名利和精神追求的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胸中书卷云凌乱”和“五弦心在雁行间”,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同时,通过“欲吟壮节题崖石”,“笔挟风霜齿颊寒”等诗句,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坚持自我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是一首富有哲思和艺术美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