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
子兰赤口禳何益,正则红船看不妨。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么生香。
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
【注释】
招得:引来、招来。
艾人:端午节用艾叶扎成的“人形”的装饰物,插在门上驱邪。
子兰赤口:端午节用的菖蒲和雄黄酒,可以辟邪。
正则红船:端午节的龙舟赛。
团粽:粽子。
菖蒲今日么生香:端午节的菖蒲,今天怎么不香了?
春端帖:端午节的贴在门上的符。
渔歌谱大章:端午节的《渔歌》,可以用来作乐谱。
【赏析】
这首诗写端午独酌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风俗的兴趣以及与友人同饮的快乐心情。
首句“招得榴花共一觞”,是说端午节时招来了榴花,一起饮酒作乐。榴花,即石榴花,象征富贵;端午节时,人们用榴花来点缀门庭,以期吉祥。
第二句“艾人笑杀老夫狂”,是说端午节时家中挂上了艾人(艾草做成的人形),使人高兴得忘了自己的年龄。艾人,即端午挂的艾草人形,用以辟邪。诗人因端午节而感到愉快,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老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第三句“子兰赤口禳何益”,是说端午用的菖蒲和雄黄酒,虽然能辟邪,但对解除人的愤怒却毫无作用。菖蒲,指端午节用的带香味的植物;雄黄酒,是用雄黄浸泡的酒。
末两句“正则红船看不妨”,“团粽明朝便无味”,是说端午节时,观看赛龙舟是可以的,但吃粽子却已经没有味道了。端午时吃的粽子,有豆沙的、肉粽的等。
最后一句“菖蒲今日么生香”,是对前一句的反诘。端午时,菖蒲已经没有香了,那么端午节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实际上是说,端午时,人们除了吃粽子、挂艾人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代中期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河内(今河南焦作)。晚唐文学家,其中诗篇继承晚唐以来重视词藻、讲究声律的诗歌传统,又开创了意境深远、情致缠绵的独特风格。他善于运用典故入诗,富有浪漫色彩,多构思精巧、辞采繁富的作品。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其诗多写爱情主题,也常抒写作者抑郁悲愁之情;也有咏史诗、感伤古迹之作,反映现实的社会现实。他一生困顿潦倒,寄人篱下,身世之感、家国之忧、个人身世之悲、怀才不遇、相思离别等情绪常常萦绕心头,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情感世界,并形成了沉郁深婉的艺术风格。著有《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