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解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描写的是作者和友人陈履常在夏至雨后傍晚一起沿着溪流漫步的情景。

首句中的“夕凉”是说夜幕降临时的凉爽,与下句的“暮色催人底急生”相互照应;“恰恰好”是恰好的意思,表明了作者对这一景象的喜爱。

第二句“暮色催人底急生”中,“暮色”是傍晚时分的天空颜色,这里用来表示时间已经到了傍晚。“底”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急生”指心情不平静、焦躁不安的心情。

第三句“半路蛙声迎步止”中,“半路”是走在路上;“蛙声”泛指水边的青蛙叫声;“迎步止”指蛙声随着作者的脚步而来,又戛然而止。这一句的意思是:蛙声伴随着我的步伐,但当我停下脚步时,却听不到蛙声了。

第四句“一荧松火隔篱明”中,“一荧”是一点微弱的光亮,“荧”通“荧”,指微弱的火光;“隔篱明”是说灯光透过篱笆投射到外面,使外面显得更加明亮。这一句的意思是:一盏微弱的灯光穿透篱笆,照得外面的景色更亮堂了。

全诗写景细腻而富有情趣,用字准确而富有画面感,读来令人如临其境。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和友人在夏至时节的溪边散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答案】

译文:

夕阳西下,凉风习习,正好沿着溪流行走,傍晚的天空渐渐暗淡下来,使人感到有些着急。

路上传来阵阵蛙鸣声,仿佛在欢迎我们继续前行;一道微光穿透篱笆,照亮了外面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和友人陈履常在夏至时节傍晚沿着溪流散步时写的。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晚景,为后面写两人的情思作了铺垫。后两句则表现了一种闲适的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以“夕凉”、“暮色”两个词组起兴,点出了时间和环境,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恰”“正”二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景的欣赏和喜爱。

“半路”一词,既表明了地点,也表明了诗人的行动。“蛙声迎步止”一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晚霞余辉映照着溪流、小桥、垂柳、绿草以及岸边的花草树木等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一荧松火隔篱明”一句,不仅描绘了晚霞映衬下的幽静的环境,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赋予了生命力,表现出一种恬静、和谐、优美的氛围。

“一荧松火隔篱明”与“半路蛙声迎步止”前后呼应,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