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未到未和柔,过了清明春又休。
烛下看花遍有思,醉中听雨也无愁。

注释

  •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春分后的第一个月出现。

  • 未和柔:意为还未到达温柔或和煦的阶段。

  • 过了清明春又休:意指清明节一过,春天便不再。

  • 烛下看花遍有思:在烛光下欣赏花朵,满眼都是思念之情。

  • 醉中听雨也无愁:在醉酒中聆听雨声,却并无忧愁。

    译文

    雨夜独酌
    清明未到未和柔,过了清明春又休。
    烛下看花尽是思念,醉中听雨亦无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比清明节前后的不同景象来表达诗人对时光流转、季节更迭的感慨。诗中的“未和柔”暗示了清明节尚未来临,天气还保持着春天的温暖与柔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即将结束,预示着一种无法挽留的时间流逝感。
    首句“清明未到未和柔”就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以及春天即将逝去的无奈。次句“过了清明春又休”更是强调了这一事实,即一旦清明节过去,春天也将结束,万物凋零,自然界呈现出一种萧瑟的景象。
    在这种看似悲观的氛围中,第三句“烛下看花遍有思”突然转变了情绪。在烛光的映照下,诗人似乎在欣赏着盛开的花朵,这些花虽然美丽,但却引发了无尽的思念之情。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主题——尽管外界环境可能令人伤感,但内心的感受却更加丰富而复杂。
    最后一句“醉中听雨也无愁”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酒精的影响下,听雨声成为了一种享受,雨滴的声音似乎并不带来任何忧愁,反而使诗人感到一种宁静和释然。这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超脱和平静,以及对生活中简单乐趣的珍视。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前后景象的对比,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乐观和平静的心态。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艺术表现力是这首诗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