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箕苕帚两无踪,窃果畦丁职不供。
老子不来才几曰,松花槲叶满亭中。

{“诗句”: “筠箕苕帚两无踪,窃果畦丁职不供。”, “译文”: “早晨我起身去东园散步,看到小儿子在玩耍,他拿着竹箕和笤帚,却不知道这些工具原本应该用来打扫庭院。”, “关键词”: [“筠箕”, “苕帚”, “畦丁”, “职不供”]}

接下来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雨香不及露华香,竹液花膏馥葛裳。侬与晓星成二客,更无人共上番凉。
    筠箕苕帚两无踪,窃果畦丁职不供。老子不来才几日,松花槲叶满亭中。

  2. 逐句释义

  • “雨香不及露华香”:这里的“雨香”比喻为清晨细雨的香气,而“露华香”指的是夜晚露水带来的清新气息。相比之下,露水的香气更为持久和纯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
  • “竹液花膏馥葛裳”:描述了一种使用竹子制作的液体和花朵制成的膏状物品,这种物质的气味能够使穿着葛布衣服的人感觉更加舒适。这里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侬与晓星成二客”:这里的“侬”是诗人的自我称呼,而“晓星”是指早晨的星星。诗人与晨星一同出现在诗中,可能意味着诗人早起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景。
  • “更无人共上番凉”:在这里,“更”表示递进关系,说明没有人陪伴。“番凉”指的是傍晚时分的凉意,诗人独自一人迎接这份凉意,可能是在享受一种孤独但宁静的时刻。
  • “筠箕苕帚两无踪”:这里的“筠箕”和“苕帚”都是农具的名字,而“两无踪”意味着这些工具已经不常用,甚至消失不见。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或某种变迁。
  • “窃果畦丁职不供”:这里的“窃果畦丁”指的是负责果园工作的农民,而“职不供”意味着他们的工作不再被需要或不被重视。这可能是对现代社会中农业劳动被忽视现象的一种批评或反思。
  • “老子不来才几日”:这里的“老子”是对父亲或前辈的尊称,“不来”意味着父亲不在。“才几日”强调了时间短暂,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松花槲叶满亭中”:这里的“松花”和“槲叶”都是植物的名称,它们在秋天常常被采摘用于制作药材或其他用途。“满亭中”意味着这些植物已经长到足够覆盖整个亭子,可能象征着丰收的喜悦或是对自然的赞美。
  1. 诗词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之美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表现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对现代变迁的敏感。
  • 诗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尤为巧妙,如将雨香与露华香相比,既突出了露水的独特之处,也表达了诗人对清新空气的喜爱。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它不仅是一首反映生活情趣的小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佳作。

杨万里的《五月三日早起步东园示幼舆子》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哲理思考的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以及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和感恩的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