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驾及于濆,死爱作愁语。
未必真许愁,说得乃尔苦。
一字入人目,蜇出两睫雨。
莫教雨入心,一滴一痛楚。
坐令无事人,吞刃割肺腑。
我不识二子,偶览二子句。
儿曹劝莫读,读著恐愁去。
我云宁有是,试读亦未遽。
一篇读未竟,永慨声已屡。
忽觉二子愁,并来遮不住。
何物与解围,伯雅烦尽护。

【译文】

刘驾和于濆,都爱写愁苦之语。

但不一定真要写愁苦之语,写得这样凄苦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字入人目,蜇出两睫雨。

不要教雨水进心房,一滴一滴痛彻骨髓。

让无事的人,吞下利刃割肺腑。

我不认识这两个人,只是偶然看到他们的诗句。

小儿们劝我不要再读他们的诗,读了恐怕愁苦会去不掉。

我说哪有这样的事,试读也不见得马上就愁苦。

读完了一篇,愁苦之声已经频频响起。

忽然感觉两个诗人的愁苦,并来遮不住。

什么东西与他们解围,伯雅烦尽护。

【赏析】
这首《读唐人于濆刘驾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咏史来抒写自己的感慨。全诗共八句,每句四字,一气呵成。前四句写于濆、刘驾作诗之妙,后四句则写读其诗之苦,最后四句抒发读罢二诗之后的感慨:忽觉二子愁,并来遮不住。何物与解围,伯雅烦尽护。此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特色。
作者善于抓住关键,用“一字”二字突出其特点。于濆和刘驾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善作愁苦之语著称。然而,作者却只写了“一字”,而其余七句则一笔带过,这正体现了于濆、刘驾二人作诗的特点,因此作者才说“未必真许愁”,即并不肯定其作诗就一定有愁苦之语;但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读他们的诗时的感受。
作者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使形象更为生动鲜明。如第二句“未许愁”中的“未许”二字,既表现了作者读诗时的主观评价,也写出了读者对两位诗人作诗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再如第三句“说得乃尔苦”,既写出了读者对他们诗歌中愁苦之语的感受,也表达了自己对他们诗歌中这种表现手法的理解,同时,也表现出了读者读诗时的情绪。同样地,第四句中“字入人目”、“蛰出两睫雨”等词语,都十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眼中这两位诗人诗歌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诗歌风格。
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更能够打动读者的心。如第六句“莫教雨入心”,既是说不要让愁苦进入自己的心中,也是说自己不愿被这两位诗人的愁苦之语所影响的意思。第七句“读著恐愁去”,既写出了自己读诗时的心理感受,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两位诗人诗歌中愁苦之语的理解和认识。最后两句中“何物与解围”、“伯雅烦尽护”等词语,则进一步表现出了读者对自己读这两位诗人诗的感受,以及他们对这两位诗人诗歌风格的理解和欣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