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传心印得衣珠,不学声闻证有馀。
犀柄屡登三殿讲,琅函新译五天书。
莲华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间解缆初。
随顺世缘无所住,经行宴坐自如如。

这首诗是一首七律,作者为唐代诗人张籍。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第一句:

“早传心印得衣珠,不学声闻证有馀。”

  • 注释: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心印”概念,即直接领悟佛理,不需要通过文字或语言的学习。而“得衣珠”则是指得到了佛陀所传授的佛法,如同得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认为直接领悟佛法才是真正的学习,而不是仅仅通过文字或语言来理解。

第二句:

“犀柄屡登三殿讲,琅函新译五天书。”

  • 注释:犀柄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用来比喻佛法的传播者。三殿讲则是古代帝王讲经说法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佛法的普及和传播。琅函新译五天书则是指新的译本。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佛法传播的场景,强调了佛法的普及和传播的重要性。

第三句:

“莲华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间解缆初。”

  • 注释:莲华塔是佛教中的一种象征,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形式的佛教修行场所。焚香去表示进行宗教仪式或修行。竹箭波间解缆初则是指在平静的水面上解开船锚,准备出发。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佛教徒在修行或参禅时的场景,强调了修行和参禅的重要性。

第四句:

“随顺世缘无所住,经行宴坐自如如。”

  • 注释:”随顺世缘”指的是顺应世间的各种缘分和因缘,”无住”意味着不执着于某一种境界或形式。”经行宴坐”则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自如如”则是指心境的自由自在。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的态度,认为修行应该顺应世间的因缘,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和境界,而是要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综合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佛教的传播、修行场景以及修行者的心态,展现了佛教教义的魅力和影响力。诗人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氛围和文化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