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扣禅扉喜接陪,师将境物谕轮回。
灯笼不灭心中火,香印空残死后灰。
绵邑难留真锡驻,临邛还庆法堂开。
临邛绵邑何分别,无去无来无去来。
【注】
- 淳用长老:即张淳,唐代诗人。归邛州:归邛州(今四川西昌)。
- 禅扉:佛寺的门。
- 境物:佛教语。指世间的万物。
- 锡驻:和尚住的地方。锡,指和尚用的锡杖。锡杖上有锡制的小塔,是和尚的住所。
- 法堂开:佛寺的大堂开放。
- 无去无来:佛家语。表示人世间一切皆空,没有过去、未来、现在。
译文
曾叩禅宗之门喜迎禅师,师将世间万物说明轮回。灯笼不灭心中火焰,香炉印痕已残缺灰烬。绵邑难以留住真锡之处,临邛还庆法堂重新开放。临邛绵邑有何分别?无去无来无去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了一位禅师与信徒之间的互动。诗中通过禅师的话语和行为,传达了佛教关于轮回和解脱的思想。
首句“曾叩禅宗之门喜迎禅师”,描述了信徒对禅师的热烈欢迎,以及禅师对信徒的关怀。禅师的到来为信徒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启示。
第二句“师将世间万物说明轮回”,则进一步展开了禅师的主题。他以世间万物为例,向信徒解释了生命、生死和轮回的道理。这种理解方式,使得信徒对佛教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验。
第三句“灯笼不灭心中火,香炉印痕已残缺灰”,则形象地描绘了信徒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灯笼虽然不灭,但心中的火焰已经熄灭;香炉上的烙印虽已残缺,但留下的灰烬却依然存在。这表达了信徒在面对生死问题时的无助和困惑,以及对解脱之路的渴望。
接下来的两句“绵邑难以留住真锡之处,临邛还庆法堂重新开放”,则是对前一句的深化和升华。绵邑难以留住真正的锡之地,意味着信徒无法真正得到解脱;而临邛法堂重新开放,则象征着佛教对于生死轮回的理解和指引,为信徒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最后两句“临邛绵邑何分别?无去无来无去来”,则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和思想。无论是临邛还是绵邑,都没有什么分别;因为一切都只是虚幻的,只有解脱才是真实的。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生死轮回的命运;只有通过佛法的指导,才能真正达到无去无来的彼岸。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佛教对于生死轮回的理解和指引。它不仅是一首宗教诗歌,更是一首具有哲理性的诗篇,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