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经雨学啼妆,今日摧红怨夕阳。
已落旋随春水急,强留还怯晚风狂。
应将别恨凭莺语,更把归期趁蝶忙。
谁谓多情消不得,梦魂犹惜满栏香。

《落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如下: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接下来将简要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1. 诗歌原文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2. 诗句翻译

  • “高阁客竟去”:指曾经到访的高阁客人已经离去。
  • “小园花乱飞”:描述花园里的花朵随风飞舞的景象。
  • “参差连曲陌”:形容花瓣在空中飘散,与弯曲的小道交织在一起。
  • “迢递送斜晖”:暗示夕阳的余晖在远处缓缓移动。
  • “肠断未忍扫”:表达了诗人不忍清扫地上的落花,内心感到极度悲痛。
  • “眼穿仍欲归”:尽管眼中充满了不舍,但仍然希望能回到过去。
  • “芳心向春尽”:意味着春天的结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 “所得是沾衣”:最后以落花沾满衣物作为结尾,强调了自然与人生的无常。
  1. 诗歌赏析
  • 李商隐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界中的美丽事物时所感受到的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种对美与哀愁并存的情感表达是他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 诗中的“落花”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命的逝去和美好事物的消逝。这种象征使得整首诗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即在短暂的人生中寻找并珍惜那些美好的瞬间。
  • 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这种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表达深沉情感时。
  1.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李商隐会昌六年(846年),当时他处于一种政治上的失意状态,可能因此创作此诗以抒发自己对于命运无常的感慨。
  1. 艺术手法
  • 比喻与象征:如将落花比作美人的半面妆和蝴蝶的爱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 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细致的心理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美的渴望。
  1. 文化意义
  • 审美价值:李商隐的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而著称,《落花》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 历史影响: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的《落花》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生命和自然的真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无常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商隐卓越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