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在多艰日,人如大雅诗。
忠清俱没世,孝友是生知。
加璧延诸老,櫜弓抚四夷。
公身与宗社,同作太平基。
【注释】
司马文正公(司马光)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一生勤于政事,廉洁奉公。他在宋哲宗时被任为宰相,主持国政多年,力主变法革新,反对保守派阻挠新法的推行。他主张“厚民生”,关心人民疾苦,曾作《资治通鉴》以总结历史经验,作为“劝戒”之用。他的诗多反映现实生活,风格朴实自然,语言流畅通俗,富有感染力。
国在多艰日:国家处于艰难困苦的时候。
人如大雅诗:百姓像古代的大诗人那样。
忠清俱没世:忠诚正直和清廉的人都长眠于世。
孝友是生知: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是天生的才能,不是后天学习所能及的。
加璧延诸老:给老人加封爵位以示恩宠。
櫜弓抚四夷:安抚四方少数民族。
公身与宗社:您的身体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同作太平基:共同奠定天下太平的基础。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名臣司马光为悼念死去的皇帝赵煦而作的挽词。诗中赞扬了皇帝的德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首句“国在多艰日,人如大雅诗”描绘了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但百姓依然像古代的大诗人一样。这句强调了皇帝的品德高尚,即使在困难时期,也不失为一个有道德的领导者。
第二句“忠清俱没世,孝友是生知”进一步歌颂了皇帝的德行。忠和清都是指忠诚和清廉,没世则是指长眠于世。孝和友则是指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姐妹,生知则是指天生就有的才能。这句强调了皇帝不仅具备这些美德,而且这些美德已经长眠于世,永远不会消失。
第三句“加璧延诸老,櫜弓抚四夷”则具体说明了皇帝如何实施德政。加璧是对老人加封爵位以示恩宠,櫜弓则是安抚四方少数民族,使他们归顺朝廷。这句强调了皇帝不仅关注国内百姓的生活,也关心国家的边疆安全。
末句“公身与宗社,同作太平基”则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这句话表明皇帝的身体虽然去世,但他的精神和德政却永远留在了国家和人民心中,成为他们安定繁荣的基础。
整首诗通过赞美皇帝的德行和功绩,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祝福和期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