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人生、国家和道德的看法,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描写,展现了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归欤怀哉,此邦不可以游。” 这里表达了他对于这个国家的不满和失望。他认为这个国家不值得他去游玩,这可能暗示了他对当前政治环境的不满。 “眷吾车而有柅,非河浒之无舟。” 这里的“眷”可以理解为依恋,而“柅”则是一种控制车辆的装置。作者在这里可能想要表达的是,虽然他有车辆
【注释】: 承天宝禅师赞 《敦煌变文集》 1. 灵山会上: 灵山,佛经中说为释迦牟尼成道之处,又称“灵鹫山”。 2. 得个消息: 得,得到;个,代词;消息,信息。即得到了佛祖的真传。 3. 达安城中: 达,通达、悟透;安,安稳;城,城池、城镇。即悟透人生真谛,心无挂碍。 4. 不落裷𩃫: 裷𩃫,衣襟,喻指尘世烦恼。即超脱世俗烦恼,不受污染。 5. 黄抚路口: 黄,黄色,佛教中代表五蕴之一;抚
《听履霜操》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词,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诗人的情感,传达了对人生、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析: 1. 诗句原文: 灵宫窈窕兮寒夜永, 篁竹造天兮明月下影, 木叶陨霜兮秋声动。 2. 译文注释: - “灵宫”指高远清幽的地方,“窈窕”形容其深邃幽静。 - “篁竹造天”中的“篁竹”,指竹林,象征高洁;“造天”,形容竹子挺拔向上,直冲云霄。 -
译文: 听履霜操 (听到履霜操,)顿时感觉仿佛它的声音就从我的手指间流出,我的心灵仿佛也随之颤动。 声音的发出,就像深挖到了它的源头。 枯薪三尺,惟学林也。 (枯木上的柴火只有三寸长,但仍然能燃烧。) 注释: - 履霜操: 指《礼记·乐记》中提到的“履霜操”,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 蹙然: 形容动作迅速、紧张的样子。 - 浩然: 形容气势浩大、宽广。 - 钩其深也:
注释: 1. 蒿下蹄间,斥鴳饮啄。——在草丛中,小雀子们争抢食物,喝着水吃着食。 2. 争雄穹枝,竿网将作。——小雀子们争先恐后地飞向高高的树梢,准备在那里筑巢安家。 3. 蝉嘒竹间,自谓得己。——蝉儿在竹林里发出清脆的声音,自以为找到了理想的家园。 4. 螗螂从之,鸡鸣不已。——螳螂也紧随其后,不停地鸣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诗中的小雀子们在草丛中争抢食物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观音菩萨的诗歌,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描绘和赞颂,表达了人们对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崇敬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1. 知命弟观音赞 - 注释:知命指的是明白命运,知道自己的命运。 - 赏析:这是诗的开头,表明了创作此诗的目的,即赞颂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 2. 普陀岩大圣,应身三十二。 - 注释:普陀岩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大圣指的是观音菩萨
不二法门无别路,诸方临水不敢渡。 鹙子怕沾天女花,花前竹外是谁家。 诗句释义: 1. “不二法门无别路”: - “不二法门”指的是最高的真理或法门,没有其他的路径或方法可以超越。 - “无别路”意味着这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其他所有尝试都是徒劳的。 - “诸方临水不敢渡”描绘了一种谨慎和畏惧的态度,象征着对未知或错误的回避,不敢涉足。 2. “鹙子怕沾天女花”: -
注释: 1. 前波法涌: 这一句意味着前一个波浪中佛法的涌动。"法"在佛教中是指佛陀所教导的一切教义、修行方法等,这里指的是佛法的波动和流动。 2. 后波大通: 表示下一个波浪是佛法的大流通。"大通"可能暗指佛法广为传播、深入众生内心。 3. 大通法涌: 这一句描述佛法像泉水一样涌出,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4. 彻底澄空: 意味着彻底地消除一切障碍,达到纯净和无瑕的状态。 5. 圆照愿海: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题目是《宝梵大师真赞》。下面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宝梵大师真赞(译文):赞扬宝梵大师的高尚品德。 注释:赞美宝梵大师的品质如同珍宝一样珍贵,他的德行如佛法般深远。 2. 穆然而肃(译文):庄重而又严肃。 注释:形容宝梵大师的举止庄重,给人以敬畏的感觉。 3. 熙然而温(译文):温和而又愉悦。 注释:形容宝梵大师的性格温和,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的主题是观音菩萨,强调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广大和慈悲为怀。全诗以观音菩萨救度众生为主题,通过描绘众生遭受的痛苦,来赞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 第一句:“众生堕八难,身心俱丧失。” 描述了众生陷入各种苦难,身心俱失。八难是指人生中的八大痛苦,包括生老病死等。这句话表达了对众生遭遇苦难的同情和理解。 第二句:“惟有一念在,能呼观世音。” 强调了观世音菩萨的存在,只要心中有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