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媪忍酸喙三尺,石皤尝味面百摺。
谁知耸膊寒至骨,图画不减吴生笔。

【注释】

石媪:指石恪画中的老翁,即“常吃醋”的典故。石媪忍酸(比喻年老多病):形容老翁年迈体弱、心性刚硬。喙(què):鸟兽的嘴。三尺:一尺三寸,约等于三十厘米。尝味:品味。面百摺:形容老翁面容皱纹纵横交错。耸膊:形容人瘦骨嶙峋的样子。寒至骨:形容冷得骨髓里也感到了寒冷。吴生:东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善画人物,相传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有“画绝六法,独步当时”之誉。

【赏析】

诗题《题石恪画尝醋翁》,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的首句写石恪画中的老翁,以夸张的手法,刻画出一个老态龙钟、心性刚烈的形象。次句则从侧面着笔,用“寒至骨”来烘托这位老翁的性格特点。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而来,进一步渲染老翁的瘦骨嶙峋之状:“谁知耸膊寒至骨”,这既是对前两句的概括,又为下面写画工石恪如何将这一形象再现于纸上作了铺垫。最后一句是全篇的总结,也是点睛之笔,它既肯定了石恪的绘画技艺,又借以表明诗人对这位老翁的由衷同情和赞美。

这首诗所描绘的老翁形象,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它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广大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劳动人民是“下贱”、“愚陋”的一类,他们不仅不配享受应有的待遇,而且还要承受种种压迫和侮辱,甚至遭受凌辱与摧残。而对于那些“寒至骨”的老翁来说,更是一个比一个更加凄惨的社会现实。因此,诗中所说的“寒至骨”,实际上是对他们长期遭受的剥削和压迫的一种象征性控诉。当然,这里还包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很出色。它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石媪比作“常吃醋”的妇人,把石皤比作尝过苦酒的老人,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属性,使它们具有人的情思意蕴。这样,不仅使描写对象活起来了,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另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石媪和石皤的形象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相提并论,从而使石媪和石皤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这种对比手法也使整首诗的思想内容更为深刻、丰富。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