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茂衡,学道如登。欲与天地为友,欲与日月并行。
万物峥嵘,本由心生。去子之取舍与爱憎,惟人自缚非天黥。
堕子筋骨,堂堂法窟。九邱四溟,同一眼精。不改五官之用,而透色声。
常为万物之宰,而无死生。念子坐幽室,炉香思青冥。
是谓蛰虫欲作,吾惊之以雷霆。

【注释】:

杂言:杂言诗。罗茂衡:即罗隐,字昭谏,号东海,生于公元780年(唐中宗景云元年),卒于公元910年(唐哀帝天祐三年)。他是唐朝末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是新乐府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嗟来:表示惋惜或赞叹。

茂衡:罗茂衡的字。

学道:学道术。

天地:指大自然。

日月:指太阳和月亮。

峥嵘:形容高大。

子:指你。

去:离开。

取舍与爱憎:指人的情欲。

人自缚非天黥:人自己给自己施加束缚,就像脸上有疤痕一样。黥,古代一种在脸上刺青的方法。这里比喻人为的束缚。

堕子:指你。

法窟:佛法的洞窟。这里指佛门。

九邱四溟:指大海。

同一眼精:意思是同为一物。

五官:指眼耳鼻舌身。

万物之宰:指主宰万物的人。

无死生:不关心生死。

坐幽室:坐在幽暗的室内。幽室,阴暗的房间。

炉香:点着的香炉。

是谓蛰虫欲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就像是小虫子想要活动一样。蛰虫,冬眠中的小虫。

吾惊之以雷霆:我用雷声来惊吓它们。

【赏析】:

此诗写罗茂衡对名利的淡泊之心和高洁品格。

首联“嗟来茂衡,学道如登。”叹息茂衡学道之艰辛,如同攀登山峰一般。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真理的执着和毅力。

颔联“欲与天地为友,欲与日月并行。”描绘了茂衡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他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天地之美,同时,也追求与日月同行,享受永恒的光辉。这里的“天地”“日月”代表了宇宙的广袤和永恒,而“行”则表达了行动和实践。

颈联“万物峥嵘,本由心生。”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世界比外在的世界更为广阔和深邃。这里的“万物”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生物,还包括人类的思想、情感等。诗人通过这一联来表达他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去子之取舍与爱憎,惟人自缚非天黥。”指出了人们往往被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所束缚,而这些往往是无法控制的。在这里,“天黥”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人们因为过于执着于某种事物而受到惩罚或限制。

“堕子筋骨,堂堂法窟。”描述了罗茂衡坚定的信仰和追求,他相信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是正确的,并且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这里的“法窟”指的是佛教的寺庙,象征着他的精神家园。

“九邱四溟,同一眼精。不改五官之用,而透色声。”总结了罗茂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相同的,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或面对何种挑战,都不应该改变自己的判断和行为方式。他强调了内心的力量和独立性的重要性。

这首诗通过赞美罗茂衡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精神境界,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它鼓励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