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流斗落惟璠玙,雕栏照水光如濡。
层峦叠巘争蟠纡,翠岩百尺蹲於菟。
何年巨人出归墟,揭竿合负神鳌趋。
飘流人间峙蓬壶,至今犹为仙圣居。
飞軿往来谁与俱,下有驯雉随双凫。
英风爽气凌清虚,楣间新诗露珊瑚。
顾余老懒与世疏,欲往勾漏嗟无徒。
会须策辔追云车,无使吃口嗤癯儒。

【注释】

与将乐令:和将乐县令一起。将乐县在福建,唐时属漳州。

揖仙亭:相传是仙人聚会的场所。

璠玙(fányú):美玉。

雕栏:有雕刻的栏杆。照水:指水中的倒影。濡(rú):湿润。

层峦叠巘(yǎn):层层叠叠的山岭。蟠纡(pán yū):曲折盘旋。

翠岩百尺:形容山峰高耸入云。蹲於菟(tu,古代传说中的神物名):蹲伏着。

归墟: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蓬壶: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的美称,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之地,这里泛指仙境。

飞軿(piān):古代传说中仙人的车子。

驯雉(zhì,一种野鸡):指驯养的野鸡。双凫(fú,一种水鸟):指鸳鸯。

英风爽气:雄健的气概。清虚:清雅空灵。

楣间新诗:指诗人在门楣上写就的新诗。露珊瑚:指珊瑚般晶莹透亮的诗句。

顾余老懒:我年事已高,懒得与世交往。

勾漏(gòulǔ ,地名):在今广东。

嗟无徒:叹息没有人与我同行。

策辔(pèi):驾驭车马。云车:神话中的天车。吃口:食量小。

【赏析】

《与将乐令会饮揖仙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256第1780首。这首诗是作者与将乐县令同游揖仙亭,即兴作的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揖仙亭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仙山的向往之情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超然物外、潇洒飘逸的性格特点。

第一联“滩流斗落惟璠玙,雕栏照水光如濡”。这两句描绘了揖仙亭的景色。滩流斗落指瀑布水流,只有美玉才能与之匹敌。雕栏指的是精美的栏杆,它映照在水面上如同湿润的绸缎。这里的“斗落”可能是指瀑布水流的壮观,而“璠玙”则形容瀑布流水如玉一样清澈,两者结合,形象地描绘出揖仙亭周围的自然风光。

第二联“层峦叠巘争蟠纡,翠岩百尺蹲於菟”。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揖仙亭周围群山的景色。层峦叠嶂形容山势连绵起伏,争相盘曲蜿蜒;翠岩百尺则是指山峰高耸入云,仿佛一只蹲伏的神龟。这里的“蟠纡”和“蹲於菟”都强调了山势的复杂和奇特,使得整个揖仙亭周围的景色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联“何年巨人出归墟,揭竿合负神鳌趋”。这两句转入了对神话传说的描写。何年巨人出归墟?这句话询问的是什么时候有巨人出现并返回到归墟这个地方。揭竿合负神鳌趋则是指有人高举着武器,背着巨大的神鳌向前冲去。这两句通过神话传说来表现揖仙亭周围的神秘氛围。

第四联“飘流人间峙蓬壶,至今犹为仙圣居”。这两句转向了对现实世界的描绘。飘流人间指的是神仙们降临人间,峙蓬壶则是说他们在人间建立了自己的住所,就像神仙居住在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一样。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作者虽然生活在人间,但心中仍怀揣着对仙道的追求。

第五联“飞軿往来谁与俱,下有驯雉随双凫”。这两句继续描绘了揖仙亭周围的景色。飞軿往来指的是天上的神仙们来往穿梭,而驯雉双凫则是指地上的鸟儿跟随着神仙们的踪迹。这两句通过对比天上和地下的景象,展现了揖仙亭周围的神奇氛围。

第六联“英风爽气凌清虚,楣间新诗露珊瑚”。这两句转而描述了揖仙亭的环境和氛围。英风爽气凌清虚描绘了清风徐来、气势恢宏的景象,而楣间新诗露珊瑚则是指门楣上的新诗如同珊瑚般晶莹剔透。这两句通过描绘揖仙亭的环境,进一步突出了其神秘和美丽。

第七联“顾余老懒与世疏,欲往勾漏嗟无徒”。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顾余老懒与世疏指的是自己年老体弱,不愿意与世人过多交往;欲往勾漏嗟无徒则是说想要前往勾勒(今广东)却感叹没有人可以同行。这两句通过表达自己的无奈和孤独,深化了对揖仙亭的向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揖仙亭美景的描绘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展现了李白豪迈洒脱、超然物外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