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寓祇园,黎明度远村。
桑麻迷杜曲,鸡犬散桃源。
径草细将合,溪流深不喧。
幽怀未能惬,城郭已朝暾。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诗人避暑时归途所见景象的五言诗。下面逐句进行解析:

  • “自法石早归”:这是诗的开头,描述了诗人从法石(可能是地名或者是象征性的地点)早早地回家的情景。”自”字表明了动作的自主性,而“法石”可能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者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这里的“早归”意味着诗人在清晨就结束了外出的活动,准备回家。

  • “避暑寓祇园”:接着,诗人提到了自己是在祇园避暑,也就是找一个地方避暑休息。祇园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的避暑胜地,也可能是诗人选择的避暑方式之一。

  • “黎明度远村”:这里描绘的是诗人在黎明时分出发,走过或经过远处的村庄。黎明通常指的是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诗人可能在此时开始了他的旅程。

  • “桑麻迷杜曲,鸡犬散桃源”: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诗人所经过的地方。桑麻(即种植桑树和麻类植物的土地)迷蒙在杜曲(地名,可能是诗人所要前往的地方)之中,同时,鸡犬(家畜)散布于桃源般的乡村。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径草细将合”:这句诗描绘了小径两旁的草地逐渐变得茂盛,仿佛要合拢起来。这种自然的生长过程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 “溪流深不喧”:诗人继续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溪流虽然深邃但并不喧嚣。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环境中和谐与宁谧的赞赏。

  • “幽怀未能惬”: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虽然他在自然美景中得到了一些慰藉,但他的内心仍然感到不满足或有所缺憾。这里的“幽怀”指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或思绪。

  • 赏析: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捕捉了诗人在夏日傍晚归途中所见的自然美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传达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喜爱和对于内心情感状态的沉思。诗中的“法石”、“祇园”、“杜曲”、“鸡犬”、“桃源”等词汇都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