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掌露初凝,高空月迥明。
雪霜千里色,关塞一时情。
永夜惊乌鹊,中原有弟兄。
清辉怜独对,良会苦难并。
目断一天远,愁随两地生。
倚楼何处笛,凄切送残声。

“千里共明月”是一首描绘友情和离愁的古诗词,出自清代德隐的《新秋晚眺》。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详细赏析:

  1. 作者介绍
  • 德隐(约1661年—约1735年),字昭,号子惠、寒山隐君。苏州人。生卒年不详,清代女诗人。清初江苏太湖洞庭西山香林庵女僧。她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洁的品质。
  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
    千里共明月
    仙掌露凝新,高空月迥明。
    雪霜千里色,关塞一时情。
    永夜惊乌鹊,中原有弟兄。
    清辉怜独对,良会苦难并。

  • 译文
    遥远的朋友,音讯断绝。虽然相隔千里,但可共同欣赏这轮皎洁的明月。
    注释:这里的“露凝新”指露水在初秋时节还保持着新鲜状态。
    赏析:此诗表达了即使身处两地,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浪漫情怀。诗人想象中的明月,不仅照亮了夜空,更照进了彼此的心田。

  1. 诗句解析
  • 仙掌露凝新:形容秋天的月光如仙女的掌心般纯净而清新。
  • 高空月迥明:描绘月亮高悬于天空,皎洁明亮的景象。
  • 雪霜千里色:形容月光映照下的大地,千里之内都被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 关塞一时情:表达因远隔万里而产生的深情厚谊。
  • 永夜惊乌鹊:比喻明月之下,所有的生灵都显得格外宁静,只有鸟鹊因恐惧而惊飞。
  • 中原有弟兄:暗示远方的朋友就像中原地区的兄弟一样,心系彼此。
  • 清辉怜独对:诗人独自对着明亮的月光,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与寂寞。
  • 良会苦难并:指相见不易,相聚更难,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千里共明月》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展现了古人对于友情、自然以及人生态度的独特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人们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境时坚持自我、珍视友情的精神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