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童先遣扫柴门,检校园芳待置尊。
丛菊稍斑漙露点,芙蓉已带着霜痕。
诗篇纵好成孤讽,心事凭谁与共论。
已是西风悲落木,那堪幽独更销魂。
【注释】
柴门:柴门,指农家简陋的门户。检校:检查。丛菊:丛生的菊花。斑漙:斑点。芙蓉:荷花。霜痕:指荷花上凝结的露水。诗篇:指诗歌。孤讽:孤单地讽刺或嘲笑。心事:心中的想法和感受。西风:秋风,这里借指秋天。悲落木:悲伤凋零的树木。销魂:形容极度悲伤的样子。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写秋日村居所见所感,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村童先遣扫柴门,检校园芳待置尊”,描写了村童打扫庭院、准备美酒的情景,烘托出主人对来访客人的热烈欢迎。“检校园芳”四字,描绘了庭院中盛开的花木,以及主人精心挑选的菜肴,展现了一幅丰收的画面。这两句诗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盛情款待之情。
颔联“丛菊稍斑漙露点,芙蓉已带着霜痕”,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丛菊上的露水在阳光照射下变得晶莹剔透,而芙蓉花则已经带有几分寒意,呈现出一种清冷的美。这两句诗通过对菊花和芙蓉花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感悟力。
颈联“诗篇纵好成孤讽,心事凭谁与共论”,则转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感慨自己在诗篇上虽然才华横溢,却无法与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只能独自承受内心的孤独与痛苦。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诗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心感受进行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困境的无奈与感慨。
尾联“已是西风悲落木,那堪幽独更销魂”,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感叹秋风已经带来了落叶,更加增添了一份凄凉之感;更何况现在自己身处幽静之处,无人相伴,更令人感到孤独与无助。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以及内心的强烈感受,展现了诗人对于孤独与无助的情感体验。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友情、孤独等主题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