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郡湘城四十馀,赋租无爽岁无虚。
三年自是澄清泽,一吏何能抚字书。
底事古人勤劝课,由来国计在阎闾。
南阳谁守蒲谁宰,更赖褰帏使者车。
”`
湘郡湘城四十余,赋租无爽岁无虚。
三年自是澄清泽,一吏何能抚字书。
底事古人勤劝课,由来国计在阎闾。
南阳谁守蒲谁宰,更赖褰帏使者车。
注释:
湘郡和湘城有四十多里,赋税收入没有短缺,年年都是丰足的。这得益于政府的辛勤治理。
经过这三年的清正廉洁,国家治理得更加清明,百姓生活也更加安定富足了。一位官员虽然努力工作,但恐怕也无法完全承担起国家的重任。
古代的人们非常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这是为了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使国家繁荣富强。而国家的财政状况也与基层的治理息息相关,需要有人去管理和监督。
现在的南阳地区,谁来负责管理?又有谁会去担任这个职位呢?这都需要依赖朝廷派遣的使者和官吏们的努力和贡献。
赏析:
这首诗主要通过描绘湘郡湘城的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表达了对政府清正廉明、勤政为民的赞扬。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认为只有加强基层治理,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诗中通过对古人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视,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此外,诗中也体现了作者对基层治理的关切,指出国计民生与基层治理紧密相关,需要有人去管理和监督。最后,通过询问“谁来负责?”和“谁来担任这个职位”的问题,表达了对当前基层治理现状的担忧和期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既展现了湘郡湘城的美丽景色,又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