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见何如得眼闻,山根磅礴极初分。
浮沤起灭自潭影,大地晴阴空岭云。
何处老人来听讲,他年少府有移文。
由来清调须吾辈,幸不山王愧五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从题材、主题到手法技巧等都要仔细分析;然后把握诗中景物特征,概括诗歌意境,最后联系诗人创作背景和思想感情来思考,注意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赏析。

“木平饲龙亭”是这首诗的首句。这一句交代了写作地点——木平的饲龙亭。饲龙亭位于今江西南昌市东湖区滕王阁附近,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次韵方巨山”,说明这首诗是应友人方巨山的请求而写的,所以第二句“耳闻不如眼见”,这是说眼观不如耳听,更强调亲身游历的重要性。“山根磅礴”写龙潭山的主峰,它雄伟壮观,给人以震撼。“初分”,指山势的起伏跌宕,变化多端。“自潭影浮沤”两句写龙潭山的景观。水面上的浮沤,时起时灭,随着山间树木的影子而移动,仿佛是在水底映出了树影。“大地晴阴空岭云”两句写山间云彩的变化,山间白云缭绕,或明或暗,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末句“他年少府有移文”,表明自己与对方年龄相仿,而且曾因公事在对方的府第中逗留过,对对方的府第比较了解。这一句是回应上文“耳闻不如眼见”一句的。“由来清调须吾辈”意思是:自古以来清雅的格调都出自我们这些人。“幸不山王愧五君”,意思是说幸好不是山王(即唐宪宗)惭愧于五位贤士。“五君”指唐代名臣李渤、张九龄、孟浩然、王维、李白五人。

【答案】

译文:耳朵听到的还不如亲眼看到的美好。山根起伏跌宕,如同人的身躯一样。水面上的浮沤,时起时灭,如同人在水面行走时的影子。大地上晴阴不定,如同人在山上行走时所见的云彩。我与方巨山年龄相仿,而且曾因公事在对方的府第中逗留过,对对方的府第比较了解。自古以来清雅的格调都出自我们这些人。幸好不是山王惭愧于五位贤士。

注释:“耳闻何如得眼闻”:听到不如亲眼看到美好。“山根”:山的支脉。“潭影”:水中的倒影。“浮沤起灭”:浮沤是水面上浮动的水花,起灭是浮沤的出现和消失。“山王”:唐宪宗李纯的别称。“五君”:李渤、张九龄、孟浩然、王维、李白五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