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墙砧杵送秋声,云掩香帏六曲屏。
灯下回文题未就,梅花明月一床冰。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梅花、水村为题,借梅写情,抒发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意。

“邻墙砧杵送秋声”,意思是说,邻家传来阵阵砧杵声,那是送走了秋天的声音。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深秋时节的所见所闻。“砧”是一种石制或铁制的捣衣物的器具;“杵”是舂米的棒槌。捣衣是古代妇女的一种日常劳作,用以捣衣帛、布絮等,故有“捣衣曲”“捣衣声”之称。砧杵声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见到的一种声响,它往往被用来表现一种特定的景象。如王维《山居秋暝》中就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句,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又有“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之句。此处用砧杵声来表现秋天的到来,暗示着季节的变化。

“云掩香帏六曲屏”,意思是说,云层遮住了绣花的帐幔,屏风上的画都是六曲。这两句描写的是闺房中的环境。“香帏”是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帐子,也指绣女;“六曲屏”是指屏风的图案。屏风作为室内装饰,多绘山水花鸟等吉祥物,屏风上也有画有花卉图案的,如唐人李峤《移宴赋得兰蕙芳》中“屏风列锦障,罗幌结香帷”之句,可见屏风上绘花卉也是很常见的事。

“灯下回文题未就”,意思是说,灯下还在写着回文诗,但尚未完成。回文诗就是将诗的上下两半互相读,可以倒序诵读的诗歌。回文诗的格律比较严格,通常要求平仄相对,押韵一致,而且每句话的字数也要相同。这种诗形式在唐代很受文人的喜爱,如杜牧《秋夕》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梅花明月一床冰”,意思是说,梅花和皎洁的明月一起铺满了一床冰。这是全诗的结尾,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梅花”“明月”“冰”这三个意象都极具美感,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明月”常常象征着美好、纯洁和高雅,它常常出现在诗人的诗句中,如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三》中就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冰”则给人一种清凉、纯洁的感觉。在这里,诗人用“一床冰”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暗示着自己身处的环境非常清幽、宁静。

【赏析】

这首诗是张籍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当时他已五十岁。这首诗是诗人的一组咏怀之作,其中蕴含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人生的感慨。

首先来看第一句“邻墙砧杵送秋声”,这里的“秋声”指的是秋天来临的气息,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听到了邻居家传来的捣衣声。捣衣声是古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深秋时节,随着天气转凉,人们需要加紧赶制冬装,因此捣衣之声便更加频繁地响起。捣衣声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它还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在这首诗中,捣衣声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元素,代表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捣衣声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不屈不挠地去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这句诗不仅是对于环境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接下来看第二句“云掩香帏六曲屏”,这里的“香帏”指的是绣有各种花卉图案的帐子,它是古代贵族女性常用的装饰品。而“六曲屏”则是指屏风上的图案。屏风作为室内装饰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它可以美化房间的环境和氛围,使空间更加和谐、舒适。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屏风上的美丽画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屏风也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

第三句“灯下回文题未就”,“回文诗”是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上下两句完全对称,并且可以倒序诵读。这种形式的诗歌在唐代非常流行,许多诗人都曾创作过回文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回文题”来比喻自己的创作过程,表明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障碍。同时,这也暗示着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最后再看第四句“梅花明月一床冰”。这里的“梅花明月”指的是自然界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而“冰”则代表了纯净、清澈的品质和状态。在这个美好的环境中,诗人感到了心灵的平静和放松。同时,他也意识到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而是在于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提升。因此,这句诗不仅是对于自然景色的描述,还是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未来的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