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棹穿溪弥屈曲,溪鸥随棹更徘徊。
地经严隐翻高尚,应转心轻在柏台。
【注释】严陵:指严光,东汉初年著名隐士。柏台:汉代官署名,即御史台。
【赏析】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春,时诗人在江西浔阳江畔。当时诗人与友人严武同在浔阳,严子陵隐居于此。严子陵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臣,曾做过汉世良将吴汉的幕僚和东汉开国功臣、光武帝刘秀的外家亲信。后来辞官归隐于富春江畔,严光的故乡就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南的富春江畔。严光垂钓的故事,在历史上传为佳话。诗人在此地遇到严子陵,写下此诗。
首句“使棹穿溪弥屈曲”,描绘了一幅江水曲折,渔舟往来的生动画面,使人仿佛看到了江面波光粼粼,渔船穿梭其间,渔民们或歌或舞,忙碌着捕鱼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渔人辛勤劳作的同情。
第二句“溪鸥随棹更徘徊”中的“徘徊”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江边鸟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欢快状态,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句“地经严隐翻高尚”中的“翻”,在这里是“转变”的意思,用来形容严子陵从隐居到出山的转变。这句表达了严子陵由隐而仕,从高洁转为务实的思想转变,也暗含了诗人对此态度的认同,以及对严子陵人生经历的感慨。
尾句“应转心轻在柏台”中的“柏台”,指的是古代皇帝所居之处,这里借指权力中心。诗人以“心轻”来形容自己对于权力中心的态度变化,暗示了自己曾经的高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这首诗通过对严子陵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