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去岁中和宴,表海今宵北海罍。
天上无私是明月,隔淮千里照人来。
【释义】
辛巳年,在青州观赏月光怀想去年中和宴,表海今天在北海宴请宾客。
天上的明月公正无私,隔淮河千里照我归人。
【赏析】
辛巳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青州,今山东益都。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为一年中月圆之夜。“去岁”指上一年,即熙宁八年(1075)中秋时,皇帝曾于中和殿赐宴群臣,赏花游月,极一时之盛。“中和”即中和殿,是皇帝举行宴会、接见大臣等礼仪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和宴”,即指这次宴会。“表海”,指苏轼当时任密州知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苏轼曾在密州组织过“西湖大会”,故称“表海”。此句写诗人在青州的观月之情。“今宵”,“今晚”,指中秋佳节。“北海罍”,指北海酒樽。“今宵”,犹言今夜、今日。“北海樽”,即北海酒樽。
“天上无私是明月”,用《古诗十九首》句:“皎皎秋月明,清光照我床。”意谓:天上的月亮是那么公正无私,它普照大地,无偏无倚。这里说天上的月亮公正无私,是因为它本身没有私心,不偏袒任何人;同时,也暗含作者对朝廷用人唯贤的赞美。
“隔淮千里照我来”,化用南朝齐谢朓《宣城至永安出新林浦向石仓》诗中的句子:“晓云将雨意,夜月欲情光。”意谓:隔着淮河千里之遥,明月却照亮了我的归来之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重用人才,使自己得以回京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苏轼在熙宁九年中秋节期间所作。此时,他正从密州赴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批答奏章的官职)。在旅途中,他写下了这一首七绝,表达了自己渴望早日回到朝廷的心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朝廷重用人才的赞美之情。
全诗结构严谨,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和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