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人间世,柴门夹两槐。
诗僧恰方去,俗客不曾来。
翠合苔初长,红娇杏半开。
南边许多地,腊月竹须栽。
潇洒人间世,柴门夹两槐。
诗僧恰方去,俗客不曾来。
翠合苔初长,红娇杏半开。
南边许多地,腊月竹须栽。
注释:
潇洒:超脱、不拘泥于世俗。
柴门:用树枝和竹子搭建的门。
两槐:指门前的两棵树,槐树常被用来比喻诗人或文人。
诗僧恰方去:恰好有一位僧人已经离开。
俗客不曾来:没有客人来访。
翠合:青翠的草叶交织在一起。
苔初长:指苔藓刚刚生长起来。
红娇杏半开:指红色的杏花刚刚开放了一半。
南边许多地:指南方的土地,暗示诗人在南方。
腊月:农历十二月。竹须栽:竹子需要栽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新建的茅舍前所作。诗人通过描绘茅舍周围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首句“潇洒人间世,柴门夹两槐。”描绘了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诗人选择在山林之间建造茅舍,远离尘嚣,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柴门和两棵槐树为诗人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尊重。
第二句“诗僧恰方去,俗客不曾来。”反映了诗人的孤独和宁静。诗人在这里提到了一位刚刚离去的僧人,而并没有提到俗客(即普通人)的到来。这表明诗人更倾向于与自然和文化氛围中的其他元素进行交流,而不是与世俗之人打交道。
接下来的两句“翠合苔初长,红娇杏半开。”进一步描绘了茅舍周边的自然景色。青翠的草叶交织在一起,象征着生机勃勃;红色的杏花尚未完全盛开,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这些自然景象为诗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他能够更好地享受隐居的生活。
最后两句“南边许多地,腊月竹须栽。”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他计划在南边的土地上种植竹子,以期待在明年的冬季到来时,竹子能够茁壮成长。这不仅象征着希望和期待,也表明诗人对于未来的规划和展望。
这首诗通过对茅舍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由、独立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