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笛秋篷底,衔山夕照残。
孤音起水面,馀韵到云端。
吹怨芦声惨,含悽雁影寒。
有人江阁上,敛翠凭栏干。

闻舟中笛

横笛秋篷底,衔山夕照残。

孤音起水面,馀韵到云端。

吹怨芦声惨,含悽雁影寒。

有人江阁上,敛翠凭栏干。

注释:

闻舟中笛:听到船上传来的笛声。

横笛秋篷底:指船上的横笛声音在秋天的船篷下面响起。

衔山夕照残:夕阳西下,山的影子被染成了红色,就像山口挂着的酒壶一样。

孤音起水面:形容笛声清脆悠扬,如同一只孤独的鸟儿在空中飞翔。

馀韵到云端:指笛声余音袅袅,飘荡在空中,仿佛升到了云霄之上。

吹怨芦声惨:笛声哀婉悲切,如同悲伤的芦管声。

含悽雁影寒:笛声中的凄凉之情,让人感到寒冷。这里可能是指笛声中的哀婉之情,使人感到寒冷。

有人江阁上,敛翠凭栏干:指有人在江边的阁楼上欣赏笛声,静静地坐着,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江边景色和笛声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江边的景色、笛声以及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首句“闻舟中笛”,直接点明了题目,引出了诗的主题。接着,诗人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江边的景色和笛声。如“横笛秋篷底”写出了笛声从船篷底下传出来的场景;“衔山夕照残”写出了夕阳西下,山的影子被染成了红色的美丽景象。这些描述都充满了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景色之中。

中间两句“孤音起水面,馀韵到云端”则是对笛声的进一步描绘。这两句诗用“孤音”和“馀韵”两个词来形容笛声的特点。其中“孤音”是指只有一个人吹奏的笛子发出的音符,而“馀韵”则是指音乐的余音绕梁,久久不绝。这两个形容词的使用,使得笛声更加动听,也更具有表现力。

后面的四句诗则描述了笛声给人们带来的感受。诗人说:“吹怨芦声惨,含悽雁影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笛声吹响的时候,芦花似乎在哭泣,雁影也显得凄凉。这里的“吹怨芦声惨”指的是芦花被风吹得瑟瑟发抖,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悲伤;“含悽雁影寒”则是说雁鸟的身影在天空中显得孤独而凄凉。这些描述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了笛声的魅力。

最后两句“有人江阁上,敛翠凭栏干”则是对人物的描绘。诗人说有人在江边的阁楼上静静地坐着,欣赏着眼前的美景。这里的“敛翠”一词指的是人收起了翠绿的头发,也就是古代女子的一种打扮方式。而“凭栏干”则是指人在栏杆上坐着,欣赏着眼前的美景。这句诗不仅描绘出了人物的形象,还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浪漫的气息。

这首诗通过对江边景色的描绘和笛声的描绘,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