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形仅如麻粟微,虱毒过于刀锥惨。
上循鬓发贯绀珠,下匿裳衣缀玉糁。
呼朋引类极猖蹶,摇头举足恣餐啖。
晴窗晓扪屡迁坐,雨床夜搔不安毯。
急唤童子具汤沐,奔迸出没似丧胆。
童子蹙頞代请命,姑责戒励后不敢。
念其昔日到明光,曾游相须经御览。

注释:

虱形仅如麻粟微,虱毒过于刀锥惨。

上循鬓发贯绀珠,下匿裳衣缀玉糁。

呼朋引类极猖蹶,摇头举足恣餐啖。

晴窗晓扪屡迁坐,雨床夜搔不安毯。

急唤童子具汤沐,奔迸出没似丧胆。

童子蹙頞代请命,姑责戒励后不敢。

念其昔日到明光,曾游相须经御览。

赏析:

这首《虱》,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虱”为喻,通过写虱子的形状、毒性、行为习性等,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漠。

诗人通过对虱子形状的描述,引出了对虱子的毒性的描写。虱子形如麻粟微小,但其毒性却足以令人痛苦不堪。这种夸张的手法,既突出了虱子的微小,也凸显了虱子的毒性之大。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虱子的行为习性。它上循鬓发,贯绀珠;下匿裳衣,缀玉糁。这种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虱子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痕迹。

诗人又描述了虱子的生活状态。它呼朋引类,极猖蹶,摇头举足恣餐啖。这种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虱子的狡猾和狡诈,也揭示了虱子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诗人又描述了人们对虱子的感受。晴窗晓扪屡迁坐,雨床夜搔不安毯。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既表达了人们对虱子的厌恶和反感,也反映了人们对虱子生活状态的理解。

诗人通过呼唤童子具汤沐,奔迸出没似丧胆。这样的结尾,既揭示了虱子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人们对于虱子的无奈和无力回天。而童子蹙頞代请命,姑责戒励后不敢。这样的结尾,既揭示了人们对虱子的无可奈何,也表达了人们对虱子的理解和宽容。

以虱子为喻,通过对虱子的形象描绘和生活状态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虱子生活状态的理解和支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