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万仞拔地起,欲见不见青霄里。
山翁爱山不肯去,为山醉卧松根底。
家童寻著不敢惊,沉吟恐怕山翁嗔。
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
祝融峰
祝融万仞拔地起,欲见不见青霄里。
山峰高达九万仞,直冲天际却难觅其形。
山翁爱山不肯去,为山醉卧松根底。
山中老者爱此山,醉卧于松树之下不愿离去。
家童寻著不敢惊,沉吟恐怕山翁嗔。
家童寻找时不敢大声,生怕惊醒山中的老人。
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
梦中醒来振作精神准备下山,一路上月光明亮松声清幽。
译文:
祝融峰高耸入云,直插青天,但人们难以见到它的真面目。一位山中老者热爱这山,不愿离开。他醉卧于松树下,与山融为一体。家童前来寻找他,却不敢惊动他,生怕惹恼了他。终于,在梦醒之后,他抖擞精神准备下山,一路上月光皎洁松涛阵阵,环境清幽宜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风光画面。首先,诗人以“祝融万仞拔地起,欲见不见青霄里”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祝融峰的高耸入云,仿佛直冲青天,让人望而生畏。接着,“山翁爱山不肯去,为山醉卧松根底”,展现了山中老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宁愿醉卧于松树之下也不愿离开。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令人感动。
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来表现景物的美。如“家童寻著不敢惊,沉吟恐怕山翁嗔”,家童不敢惊动老者,生怕惹恼了他;“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梦醒后准备下山,一路上月光皎洁、松涛阵阵,环境清幽宜人。这些描写既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魅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与和谐相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