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擞襟尘访梵宫,入门物色补陀踪。
松虽未老曾留鹤,山不在高堪卧龙。
案上楞岩寻旧跋,枕边纸被认新缝。
客题不要纱笼壁,遮莫轻敲饭后钟。
浮山用平叔韵
抖擞襟尘访梵宫,入门物色补陀踪。
松虽未老曾留鹤,山不在高堪卧龙。
案上楞岩寻旧跋,枕边纸被认新缝。
客题不要纱笼壁,遮莫轻敲饭后钟。
【注释】
①浮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境内,有“江南第一仙峰”之美誉。②抖擞:振作,精神饱满。③访梵宫:指参佛或拜寺。④门:寺院大门。⑤物色:观察、寻找。⑥补陀:即补陀迦(Buddakara),古印度地名,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⑦鹤:指白鹤。⑧山不在高:比喻人不必自谦。⑨楞岩:佛教名词,指岩石上的佛龛等。⑩新缝:指修补过的床铺。11纱笼壁:指用纱做的屏风。12遮莫:即使,哪怕。13轻敲:轻轻敲击。
赏析:
首句“抖擞襟尘访梵宫”,诗人抖落衣襟上的尘埃,怀着虔诚的心情前往寺庙拜见佛祖。这里的“抖擞襟尘”形容诗人内心的激动和虔诚,而“访梵宫”则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即拜访寺庙,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第二句“入门物色补陀踪”,诗人进入寺庙,仔细观察四周的环境,寻找着佛陀的踪迹。这里的“物色”既指观察周围环境,也隐含了诗人对佛陀的寻觅之意;“补陀踪”则暗示了佛陀在寺庙中的修行状态,如影随形般无处不在。第三句“松虽未老曾留鹤”,诗人观察到虽然这棵松树并未年老,但仍然能够吸引白鹤栖息,从中感受到岁月的流转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里通过对比手法,赞美了自然之美和自然之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第四句“山不在高堪卧龙”,诗人认为山峰并不需要高大才显得崇高,只要有德行的人在其中隐居,就可以成为卧龙一般的英雄。这里的“山不在高”强调了自然景观的重要性,而“堪卧龙”则赋予了山峰以人文的内涵和意义。接下来的两句“案上楞岩寻旧跋,枕边纸被认新缝”,诗人在书桌上翻阅关于楞岩的古籍,在枕头旁边发现了修补过的旧被子。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寺庙中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简朴生活的珍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对于平凡生活的喜爱和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最后两句“客题不要纱笼壁,遮莫轻敲饭后钟”,诗人在寺庙的墙壁上留下了诗句,尽管这些诗句可能被人轻易擦掉,但他还是选择留下自己的印记。这里的“不要纱笼壁”指的是诗人不愿受到外界干扰,只想在寺庙中找到心灵的宁静。而“遮莫轻敲饭后钟”则表达了诗人对寺庙生活的向往,即使是在吃饭时也要听到那悠扬的钟声,以此作为一天结束的标志。整首诗通过对浮山寺庙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修行和生活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