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嵯峨势若擎,天成斗室一蓬瀛。
扫门常得风为帚,照夜从教月作灯。
三伏人于冰上立,四时鸟在洞中鸣。
来兹欲避人间世,啸傲烟霞豁性灵。

【注释】

怪石:奇形怪状的石头。嵯峨:高峻的样子。若擎:好像要擎起一样。斗室:指小巧玲珑的建筑。蓬瀛: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石室。扫门:扫除门前的尘垢。风为帚:以清风作为扫除的工具。照夜:照亮夜晚。从教:任凭。月作灯:月光就是照明的灯。冰上立:在冰上行走。四时鸟:四季中的鸟类。洞中鸣:在山洞里发出的声音。来兹:在这里。欲避人间世:想躲避人世间。啸傲:放浪形骸,不受拘束。烟霞:云雾和彩霞,泛指山林美景。豁性灵:开导人的心性。

【赏析】

《同友人访石室》,这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好友探访石室的山水诗。此诗前两句写石室之“怪”,后两句写石室之“清”。全诗语言平易流畅,意境清新明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首句“怪石嵯峨势若擎”,“嵯峨”是高峻之意,用来形容奇形怪状的岩石高大挺拔的姿态,给人以雄伟之感。第二句“天成斗室一蓬瀛”,则进一步渲染了石室的神奇和美丽。斗室,小巧玲珑的建筑;蓬瀛,即蓬莱、瀛洲,都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也是诗人想象中的仙境。这两个词组,把石室描绘得如同一座神奇的宫殿,令人神往。

第三句“扫门常得风为帚,照夜任教月作灯”,是说诗人和好友经常来到这座石室中,他们清扫门前的道路,清风为他们打扫;他们在夜晚行走于石室之中,明亮的月光就像一盏灯一样为他们照明。这一联诗既形象地写出了石室的幽静和优美,又表现出诗人和好友之间的亲密无间。

第四句“三伏人于冰上立,四时鸟在洞中鸣”,则是对石室周围环境的进一步描绘。在炎热的三伏天里,人们站在冰上,感到寒冷刺骨;而在四季变换中,石室中却能听到四季鸟鸣声,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象啊!这一联诗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奇妙,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景的赞叹之情。

最后一句“来兹欲避人间世,啸傲烟霞豁性灵”,则是诗人对整个石室的感受和评价。他认为这里的景色如此美好,仿佛是一个可以躲避人世间纷扰的世外桃源。因此,他渴望在这里尽情地放荡不羁,享受山林间的美景,从而开导自己的心性。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石室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特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