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真是百无能,有口何尝话葛藤。
入定参禅良自苦,超凡入圣又谁曾。
东西路别徒劳泣,南北宗分自取憎。
个里无禅亦无佛,常行粥饭在家僧。

【注】偶作:偶然作诗。

老僧真是百无能,有口何尝话葛藤。

入定参禅良自苦,超凡入圣又谁曾。

东西路别徒劳泣,南北宗分自取憎。

个里无禅亦无佛,常行粥饭在家僧。

【注释】

  1. 老僧真是百无能:形容老和尚什么也不会做。
  2. 有口何尝话葛藤:即使有口,也说不出像葛藤一样纠缠不清的话。葛藤,喻指纠缠不清的烦恼、纠葛。
  3. 入定参禅良自苦:在打坐修行的过程中,是会非常痛苦的。
  4. 超凡入圣又谁曾:没有人能够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5. 东西路别徒劳泣:在东西方的路上分别,徒劳地哭泣。
  6. 南北宗分自取憎:在佛教的南北两宗分裂的时候,各自为政,彼此憎恨。
  7. 个里无禅亦无佛:自己里面没有禅宗也没有佛教。
  8. 常行粥饭在家僧:平常过着吃粥饭的生活,做一个普通的和尚。

【赏析】
此诗通过老和尚的口吻,表达了他对世间纷扰和修行艰辛的看法。诗中以“老僧真是百无能”开篇,直接点出了老和尚认为自己无能的事实。接着,他谈到了修行的痛苦,认为即使有口舌也无法摆脱葛藤般的烦恼。这反映了老和尚对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困境和痛苦的认识。

诗中的“入定参禅良自苦”和“超凡入圣又谁曾”进一步描绘了老和尚对修行的艰辛和追求超脱的努力。他虽然试图通过修行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但最终发现这样的追求并没有人能够实现。这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接受态度。

诗的最后一句“个里无禅亦无佛,常行粥饭在家僧”,则表达了老和尚对于修行和生活的现实看法。他认为自己在禅宗和佛教之间徘徊,既无法完全融入禅宗,也未能彻底脱离佛教。这种立场既表明了他的修行困惑,也反映出他在现实生活和修行之间的矛盾心态。

这首诗通过对老和尚的观察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了他对世间纷扰和修行艰辛的真实感受。它不仅揭示了老和尚的个人困境和心路历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修行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