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如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说,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息本权机,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性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楞严经偈
【注释】:
-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舌头不是无缘无故出现,而是通过品尝食物而产生感觉。
-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当食物的味道消失后,舌头不再有任何感觉,如何获得圆满的通达?
- 身与所触同,如非圆觉观:身体与接触的对象是相同的,如果没有达到圆融的觉悟观照,那么身体与接触的对象就是同一的。
-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如果用有限的度量去衡量,是无法与无穷的事物相融合的,如何获得圆满的通达?
-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知道事物的本质并产生了混乱的思考,但最终没有看到任何结果。
- 想念不可说,云何获圆通:想念无法用言语表达,如何能够获得圆满的通达?
-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认识的见闻是杂乱的,称为“三和”(三法印),但是这些说法并不符合实际。
-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自我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如何能够获得圆满的通达?
-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内心听闻可以洞察一切方向(十方),这是由于强大的因缘力量。
-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最初的修行者无法进入这种境界,如何能够获得圆满的通达?
- 鼻息本权机,只令摄心住:通过鼻子感受到呼吸的权柄机(即生死轮回的根本),这仅仅是一种引导,让人的心停留在某种状态上。
-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这种停留在某种状态上成为心的归宿,如何能够获得圆满的通达?
-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通过说法来玩弄语言文字,那些已经领悟真理的人才能先行成道。
-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即使是美好的句子也不是没有烦恼的,如何能够获得圆满的通达?
-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即使犯错也要约束自己,但并不是要限制自己,否则就没有东西可以约束了。这里的“束身”是指修行人的自我约束。
-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并非所有的事物都是普遍的,如何能够获得圆满的通达?
- 神通本宿因,何关性分别:神通是前世因缘的积累,它与后天的性格分别无关。这里的“性分”可能指的是性格、习性等后天因素。
-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念头和事物的联系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如何能够获得圆满的通达?
-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如果按照地的性质去观察世界,就会感到障碍和不通达。这里的“地性”可能指的是对世界的固有看法或观念。
-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有为法并不是真正的圣性,如何能够获得圆满的通达?这里的“圣性”可能指的是超越世俗的境界。
-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果从水性的角度来看世界,就会发现想念并不是真实的。这里的“水性”可能指的是对世界的自然本性的理解。
-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如如并不是一种觉悟观照,如何能够获得圆满的通达?这里的“如如”可能指的是对事物本质的真实理解。
-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如果从火性的角度来看世界,就会厌倦一切有形的事物,认为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这里的“火性”可能指的是对欲望和执着的态度。
-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如果不是最初发心时的方便手段,如何能够获得圆满的通达?这里的“方便”可能指的是修行的方法或途径。
-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如果从风性的角度来看世界,就会意识到动与静、生与死都是相互关联、互为依存的。这里的“风性”可能指的是对待世事的态度或视角。
-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如果认为世间并无超脱一切的至高觉者,那么就无法获得圆满的通达。这里的“无上觉者”可能指的是最高的觉悟者或智慧者。
赏析:
这首诗是佛教经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通常用于阐述佛理或者指导修行。诗中表达了许多禅宗的公案或者哲学观念,如“舌非入无端”,“念缘非离物”,等等。这些观念在禅宗修行中非常重要,它们帮助修行者理解世界的真相以及如何通过修行来达到解脱的境地。同时,这些诗句也体现了作者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