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在城中住,全家入翠微。
开松通月过,接竹引泉归。
虑淡头无白,诗清貌不肥。
必无车马至,犹掩向岩扉。

【解析】

此诗为隐逸之作。诗人自叙其“嫌在城中住”而“全家入翠微”,意即不愿在尘世间的繁华中消磨自己的生命,而宁愿选择山居生活。“开松通月过”“接竹引泉归”两句写山居之景。开松通月,是说山居之地松树多,月光可从松隙间穿射过来。接竹引泉,是说屋后的山竹旁泉水清冽,可引以灌溉园田。这两句写尽了山居之幽雅。“虑淡头无白”意思是说心境宁静,没有烦恼忧虑,头发就不会变白。“诗清貌不肥”意思是说诗风清高,相貌也不至于肥胖(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晋代潘岳字安仁,姿容俊美,被王衍誉为“风流才谈”,后因“才高八斗,貌比潘安”成为读书人追求的典范)。“必无车马至”意思是说我的居所偏僻,不会有人来打扰。“犹掩向岩扉”,是说即使有朋友来拜访,我也只是关上山门,不去相见而已。

【赏析】

这首诗写山居之乐。首句“嫌在城中住”,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在城中做官,而甘愿过着隐居的生活。第二句紧承上句,具体描绘出自己的隐居之处。他选择了山中的一处环境幽雅的地方建屋居住,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第三四句,描写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和作者闲适的心态。山居虽好,但不免寂寞难耐,于是诗人便想到“开松通月过,接竹引泉归”,在月色下漫步,聆听泉水的流淌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第四句“虑淡头无白”进一步点明自己心态平和,因此不会像俗人那样忧虑白发。第五句,诗人又借晋代潘岳之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态。潘岳曾因“才高八斗,貌比潘安”而被王衍誉为“风流才谈”。后来因为得罪了权贵王戎而被迫离开京城,从此一蹶不振。所以,诗人说自己如果像潘岳一样,那么必定会有车马来拜访他。最后一句“犹掩向岩扉”,是诗人对于世俗的不屑和对自然的热爱的真实写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