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上风吹藤帽檐,为怜清胜得安恬。
惊涛触岸层澜碎,落日衔山半景尖。
遥认犀奔知鹿角,忽逢龙挂见胡髯。
城南一去通沧海,无限春寒向晚添。
和登安济亭
亭上风吹藤帽檐,为怜清胜得安恬。
惊涛触岸层澜碎,落日衔山半景尖。
遥认犀奔知鹿角,忽逢龙挂见胡髯。
城南一去通沧海,无限春寒向晚添。
【注释】:
①《登安济亭》:作者曾于乾道五年(1169)由江西调任福建转运副使。此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诗人在福州任职之时。②藤帽檐:《太平御览》卷八六四引晋王隐《晋书》:“张华尝游安期山,至海上。有一人,长九尺余,自称‘安期’,以杖植地,立拜谒之,问其来意,云:‘吾海神也。君今欲渡海求仙乎?’张华曰:‘我本慕长生者。但平生所志,不过三事,一曰读万卷书,二曰历名山大川,三曰与君相见。今君来此,愿赐一言,则吾所愿足矣。’海神曰:‘子既求吾言,何妨言之。’张华请焉。海神曰:‘吾常思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天台石桥,直度其中。上有太公望,吕尚之辈;又有不死之药,可以延年而寿终。吾常思欲与君共之。今子既求吾言,当以是告子。子归,宜速往观之。’”③清胜:指风势清快。④层澜:浪花。⑤犀:指犀牛。⑥龙挂:指龙尾。⑦“城南”句:城南即指福州城南的鼓山。《宋史·地理志》:福州“南临大海,有闽江口……东南有鼓山。”⑧“无限”句:意思是说,随着春天的离去,天气越来越寒冷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律,写诗人对友人的问候,并表达出自己对友人的关心之情。全诗语言平易流畅,意境清新优美,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首联“亭上风吹藤帽檐,为怜清胜得安恬”,写的是诗人登上了福州的安济亭,在微风习习中,诗人欣赏到了福州的美景。亭上的风吹动着诗人头上的藤帽檐,仿佛在为诗人送上清凉,使得诗人感到十分的舒适。这里诗人用“清胜”二字,写出了福州的景色之美、气候之宜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颔联“惊涛触岸层澜碎,落日衔山半景尖”,写的是诗人看到福州的海景,被大自然的壮美所震撼。海浪冲击着岸边的岩石,激起层层浪花,犹如碎了一般;夕阳西下,将落日的光芒洒满了整个山峦,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两句诗通过对福州自然景色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福州山水的喜爱之情。
颈联“遥认犀奔知鹿角,忽逢龙挂见胡髯”,写的是诗人在福州看到了一些奇特的动物。远处,一只犀牛正在奋力奔跑,似乎在寻找什么;突然之间,一条龙出现在了空中,它的尾巴如同一条长长的龙须,随风摇曳。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这些奇特的动物,表现了福州的自然景观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动物的好奇之情。
尾联“城南一去通沧海,无限春寒向晚添”,写的是诗人离开了福州,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从城南一直延伸到大海,春寒依旧,傍晚时分更加凄凉。这一联诗抒发了诗人对于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福州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等进行了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对自己家乡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