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问闽州明使君,十年蹉跌路岐分。
帐前约束承严节,按下文书接署云。
北去最先趋画戟,老来应免醉红裙。
新篇一揽思游旧,搔首孤吟日又曛。

燕司封是同年以诗相迎。

寄问闽州明使君,十年蹉跌路岐分。

帐前约束承严节,按下文书接署云。

北去最先趋画戟,老来应免醉红裙。

新篇一揽思游旧,搔首孤吟日又曛。

注释:

燕司封:指燕肃。燕肃(?—846),字公仪。幽州蓟门人。大中五年(851)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殿校理。咸通六年(865),迁礼部员外郎。九年(868),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十一年(870),出为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十二年(871),入为翰林学士。十四年(873),复出为浙西观察使。十五年(874),召还,拜兵部侍郎,转户部尚书。乾符元年(874)卒,年四十九,赠工部尚书。著有《文选评注》、《续会要》、《唐春秋传》等。

闽州:今福建福州一带。

明使君:即闽州刺史张懿。

歧分:分别。歧,岔道。

帐前:指军中的营帐之前。

承严节:接受严格的军纪。承,受。

下:放下,交付。

画戟:古代军队中的仪仗武器,形状像一把戟,所以称为画戟。

醉红裙:形容年轻女子美艳如花,喜欢喝酒。

旧:指过去的诗词。

搔首:用手搔头发,表示思考或发愁。

孤吟:独自吟诵。

赏析:

这首《送张懿判官赴任》,写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望。全诗情感真挚,意蕴深远,语言平实,却不乏警句妙语。

第一句“燕司封同年以诗见迎”开门见山,点出题中人物——诗人与燕肃是同年好友,而燕肃此次远赴闽州任判官,也是因为诗人的一首七律《送郑侍御谪闽》被郑侍御所赏识而得以赴任,故有此一别。“以诗见迎”,既是对这首诗的评价,也暗示了此诗的主旨所在。

第二句“寄问闽州明使君”承接上文,表达了诗人对闽州刺史张懿的问候之情。“问”,既表明诗人与张懿之间亲密无间,也显示了诗人对友人的重视和关心;而“明使君”则进一步强调了张懿在闽州的重要身份地位。

第三句“十年蹉跌路岐分”则是对二人友情的感慨和展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十年里两人因种种原因而未能相聚的遗憾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此次分别后,两人又将踏上新的征程,各自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四句“帐前约束承严节,按下文书接署云”则描绘了张懿赴任后的具体情景。这里既有对张懿严格自律、忠诚职守的形象描绘,也有对其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美好期许。

第五至八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张懿的深切祝愿和鼓励:“北去最先趋画戟,老来应免醉红裙。”这是对张懿的祝福之词,既表达了诗人对张懿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赞赏,也暗示了张懿虽已步入中年,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活力。“应”,表推测语气;“免”,表示免除或避免;“醉红裙”,代指酒,这里用来形容张懿虽已年过半百,但仍能保持豪情壮志,不沉湎于酒色之中。

最后两句“新篇一揽思游旧,搔首孤吟日又曛”则是诗人对张懿的深情寄语。这里的“新篇一揽”指的是张懿将要开始新的工作或事业;而“思游旧”则表达了诗人对张懿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搔首孤吟”则描绘了诗人此刻内心的孤独和落寞之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读之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