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投草舍,对雨话移时。
衣湿全无火,囊空各有诗。
客程樵可问,日课仆皆知。
未别情先恶,那堪远别离。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四句,前两句写诗人与朋友相遇后的情景,中间两联写朋友在途中的所为,末两句写诗人与朋友分别的心情。
“道中逢潜夫”是第一句,写诗人在旅途中遇到了朋友。“相逢投”,投宿,指投宿到朋友那里去歇脚、休息。“对雨话移时”,在下雨的时候和朋友聊了好长时间。
第二句“衣湿全无火”是说因为下雨,衣服都湿透了,所以没有火可以做饭。“囊空各有诗”,因为囊空,所以每个人都带了一首诗。“囊空”,指携带的行囊里的东西已经用完了。
第三、四句“客程樵可问,日课仆皆知”,是说路途遥远,可以去问当地的樵夫;日常的生活起居也可以知道。这里“可”字,有“能否”、“是否”的意思,表示疑问语气;“知”在这里的意思是了解、知晓。
最后一句“未别情先恶”,是说还没有和朋友说再见,离别之情就先显现出来了。“恶”(wù)是厌恶、讨厌的意思。
【答案】
道中逢潜夫
相逢投草舍,对雨话移时。
衣湿全无火,囊空各有诗。
客程樵可问,日课仆皆知。
未别情先恶,那堪远别离?
译文:
在路上遇到朋友,投宿到他的草屋中,和他一起淋着雨谈了很长时间(我们)
(因为)衣服湿透,没有火来做饭了,各自带了一首诗。
长途跋涉的朋友可以询问当地山中的樵夫,日常的生活起居也都了解得很清楚。
还未和老朋友告别,就已经感到离别的忧愁了,怎么能忍受这远别的苦衷呢!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诗人与苏辙从京师回洛阳途中,途经陈州(今河南淮阳),偶遇一位隐居不仕的老儒生。诗人与苏辙二人同访这位儒者,共商国事,夜深方归。次日早晨,他们又来到这位老儒生的书斋中继续谈论国家大事。这时,两人都感到十分疲劳,于是一同到老儒生的茅舍投宿。他们在下着小雨的时候,一边谈古论今,一边吟诗作赋。天快亮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各自踏上了回家的路。此诗即描写这次偶遇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