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仰仙岩岁已深,此行一见即知音。
水帘不卷非朝夕,芝石长生到古□。
孤鹤来迎疑识面,片云飞去出无□。
相逢总是旌阳侣,唤起先生问剑□。

【注释】

王正人:南宋诗人,字子正,号清江逸民,福建长乐人。淳熙八年(公元1180年)进士,曾任建阳县主簿、太学博士,后任国史编修官兼权直学士院,曾因直言进谏被贬。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他应诏上书,反对和谈议和,被罢官,流寓闽中达十六年之久。淳祐壬子:淳佑元年。王正人于淳熙十二年(公元1187年)至淳佑十六年(公元1246年)间在仙游为客期间,有诗多首咏仙游山水及仙岩寺。仙岩寺:仙游县西北三十里处。王正人在淳祐五年至六年(公元1245年—1246年)两次游览该寺。企仰:仰望。仙岩:指仙游县西北的仙岩山,相传晋代葛洪在此炼丹成仙。岁已深:岁月已经很久远了。此行:指王正人在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第一次游览仙岩寺。即知音:就象是知音一样。水帘:瀑布的水帘。非朝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表示时间很长。芝石:仙名。长生到古□:芝石可以长生不老。古□,古代的贤人。孤鹤来迎疑识面:仙岩寺的孤鹤来迎接。孤鹤:仙游县东南有一座孤鹤峰,山上有一孤鹤亭。疑识面:好像认识似的。片云飞去出无□:一片飘荡的云儿离开这里就像没有经过一样。出无□:形容飘荡不定,没有痕迹。旌阳:仙名。此处当指南朝梁陈时道士陶弘景(公元561年—619年),字通明,自称为华阳隐居者,故后人称他为陶隐居或陶华阳。又,《旧唐书·隐逸传》载陶隐居本姓萧,字通玄,世居茅山,自称“华阳真人”。后来陶隐居改名为陶弘景,隐居句曲山(今安徽当涂)炼丹术大成,并著有《真诰》,为道教典籍之一。唤起先生问剑□:唤醒先生问他有关剑法的事。唤起:唤醒。先生:对人的尊称。问剑□:问及关于剑法的事。

【赏析】

王正人这首五古,写他在仙游县仙岩寺游玩时的感慨。

王正人于淳熙十二年(1187)至淳佑六年(1246)第二次游览仙游县仙岩寺。当时,他已五十余岁;而仙岩寺的岩石则高耸入云,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王正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遂挥笔赋诗一首,题为“企仰仙岩岁已深,此行一见即知音。”诗中写道:“水帘不卷非朝夕,芝石长生到古□。”这是说他游览仙岩寺时看到的景象。“企仰”就是仰望的意思,“仙岩”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岁已深”就是说已经有很多年了。王正人说他在淳熙十二年(1187年)第一次来到仙游县仙岩寺的时候,看到水帘不卷,说明时间很长了。“芝石长生到古□”就是仙岩寺里的石头是仙家修炼成的,所以它能够长生不老。

“孤鹜来迎疑认面,片云飞去出无□”,王正人说当他看到孤鹜(一种候鸟,形似野鸭,嘴尖头短,颈细长,腿短)飞来迎接他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自己过去的面庞;而那片飘荡的云儿飞去就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王正人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仙禽和云儿都像他的老朋友一样亲切地欢迎他;而那片云儿却像从来没有出现一样,让他感到很奇怪。“相逢总是旌阳侣,唤起先生问剑□”意思是说那些仙禽和云儿都是他的老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游玩。而那些仙人也常常和他一起出游;而那些仙人也会经常提醒他不要忘记他的剑法。

这首诗写的非常生动形象,把那些仙禽和云儿写得活灵活现;而那些仙人的形象也写得栩栩如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