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钝犹根性,无缘枉用心。
邪求皆是相,正定理玄深。
巧拙高含识,轻浮力不任。
大乘通语默,稽古便知今。

诗句释义

1 利钝犹根性:这句话意味着人的天赋(“利钝”)就像其本性一样,难以改变。”利钝”在这里指的是人的才能和性格,而“犹”表示如同、像的意思,说明这种特质是根深蒂固的。

  1. 无缘枉用心:没有缘分或机缘,就不应该费心思去做某事。这里的“心”指的是心思、努力或精力。

  2. 邪求皆是相:这里指那些不正当的追求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正面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3. 正定理玄深:正直的行为和道理深邃而复杂。”正道”是指合乎道德和正义的途径。

  4. 巧拙高含识:这里的“巧拙”暗指聪明与愚笨,”含识”则表示含有知识或理解。这句话可能意在表达,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聪明,还包括了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正确的判断。

  5. 轻浮力不任:这里描述的是那些浮躁的人无法承担重任,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重要的事情。

  6. 大乘通语默:这可能意味着大乘佛教强调的“沉默”(”语默”即言论和沉默)的智慧。在大乘佛教中,修行者常常被教导要远离世俗的喧嚣,专注于内心的修行。

  7. 稽古便知今:通过研究古代的历史,就可以洞察到当下的情况。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理解现在并预见未来。

译文

利钝犹根性,无缘枉用心。
邪求皆是相,正定理玄深。
巧拙高含识,轻浮力不任。
大乘通语默,稽古便知今。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来探讨人性、动机、知识和责任的主题。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如“根性”、“无妄之心”,以及“巧拙”。这些词语帮助读者深入思考人的内在品质和行为的动机。

诗的结构清晰,分为八个小节,每一节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展开讨论。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使读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原则。

诗歌还反映了佛教的禅宗思想,特别是在最后两句中,提到了“稽古便知今”,这是禅宗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鼓励人们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和获得智慧。整首诗不仅提供了哲学上的洞见,也鼓励人们进行自我反省,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