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提乌合众,南北久跳梁。
避事几危国,专权拟僭王。
然脐诛未快,擢发罪难详。
膏血污砧斧,何曾洒战场。
【注释】
喜诛大将:高兴的要杀掉大将。
自提乌合:自己率领乌合之众。
南北:指代北方和南方。
跳梁:比喻叛乱,猖獗活动。
避事几危国:躲避战事几乎危害国家。
专权拟僭王:专横擅权想仿效僭王(指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
然脐诛未快:虽然像猪脐一样被剖杀也不够快意。
擢发罪难详:擢发难数,罪行难详。
膏血污砧斧:形容被杀者鲜血淋漓,沾污了砧刀。
战场:泛指战斗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唐末乱世中一位战功赫赫却遭人暗算的大将的哀悼。
首句“喜诛大将”,点题,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的惋惜之情。次句“自提乌合众”,描绘了将军率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然而,在诗人心中,这位将军的形象却是令人担忧的。他带领着一群乌合之众,四处征战,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这里的“乌合”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混乱局面,暗示了将军治军的失败。
第三句进一步揭示了将军的专横跋扈。他不仅不关心国家的安危,反而妄图效仿僭王,专权跋扈。这种行径无疑是对国家的极大伤害,也是诗人所不能容忍的。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将军的暴戾与专横,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行为的强烈谴责。
第四句“避事几危国”,则进一步揭示了将军的无能。面对国家的危机,他选择的是逃避而不是担当,这种行为使得国家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这里的“几危国”三字,用词精准,既表现了国家所面临的困境,又凸显了将军的无能与懦弱。
第五句“专权拟僭王”,则是对将军野心勃勃的描述。他企图效仿僭王的专权行为,篡夺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野心不仅违背了道德伦理,更是对国家法治的严重挑战。诗人对此表现出强烈的愤怒与憎恶。
第六句“然脐诛未快”,则是对将军罪行的深挖。尽管他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诗人认为这种惩罚还不够快、不够狠。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正义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将军罪行的深深愤慨。
第七句“擢发罪难详”,则是对将军罪行的进一步揭示。由于罪行过于繁多,难以详细列举,因此只能以“擢发”来形容。这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将军罪行的累累如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正义的坚守,以及对邪恶势力的坚决打击。
最后一句“膏血污砧斧”,则是对将军死难场面的生动描绘。诗人以“膏血”形容将士们的鲜血,以“砧斧”象征刑场,形象地展示了将军被剖腹剜心的情景。这一画面既展现了将军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这首诗通过对将军生前事迹的回顾,以及对其死后惨状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以及对邪恶势力的痛恨之意。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